1992年以来国内外地缘政治比较研究——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分析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oreign and Chinese geopolitical studies since 1992: An analysis from the viewpoint of geography
查看参考文献107篇
文摘
|
目前地理学界对国内外地缘政治的研究领域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鲜有涉及。本文系统回顾了后冷战时期以来地理学视角下国内外地缘政治研究进展,比较辨析两者差异,并对中国地缘政治研究提出展望。研究认为:国内外地理学界对地缘政治的内涵、研究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基本认知存在显著差异。从价值取向和研究领域上看,当代国外地缘政治研究的主要思潮是批判性地缘政治,研究对象多元化,研究领域宽泛化趋势明显;而中国地缘政治研究强调为国家战略服务,侧重传统地缘政治领域。从研究方法和视角上看,国外学者偏重定性分析和田野调查,对于研究区域具体情态认知深刻;中国学者在空间定量研究方面工作扎实,倾向于对宏观格局、分异规律的探讨。研究提出,中国地理学者应回答地理要素与地缘政治间的相互关系、地理环境对现代地缘政治的作用机理等重要问题;加强学科的交叉研究,从而使成果更加可靠、更易落地,培养全球视野、拓展研究领域和区域,最终形成一套能真正为中国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缘政治理论与思想。 |
其他语种文摘
|
Comparative studies on development tracks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studies are seldom found in contemporary academia.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studies and compares their differences, and examines the prospect of Chinese geopolitical studies. This research found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studies on their essence, goals, contents, and basic understanding. With regard to their ideology and study area, mainstream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studies are critical geopolitical research, and the diversification and generalization of its research subjects are increasingly obvious. Chinese geopolitical studies are practice- focused and mainly serve the national strategies. With regard to research method, international studies emphasiz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field research, and have deep understanding on specific areas. Chinese scholars focus on spat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and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macro-level spatial configur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investigate the ess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graphic elements and geopolitics, strengthen cross-field research and make the results more reliable and practical, build a global worldview, widen the research fields, and ultimately found geopolitical though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assist the rejuvenation of China. |
来源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36(12):1475-1488 【核心库】
|
DOI
|
10.18306/dlkxjz.2017.12.003
|
关键词
|
地缘政治
;
研究进展
;
比较分析
;
展望
|
地址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1007-6301 |
学科
|
自然地理学 |
基金
|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
|
文献收藏号
|
CSCD:6144918
|
参考文献 共
107
共6页
|
1.
安宁. 国际上的政治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启示——对《Political Geography》杂志2005-2015年载文的分析.
地理学报,2016,71(2):217-235
|
CSCD被引
23
次
|
|
|
|
2.
鲍超.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跨境互联互通战略通道建设重点.
干旱区地理,2016,39(5):935-943
|
CSCD被引
4
次
|
|
|
|
3.
蔡定昆. 论中印地缘政治关系下云南与印度区域经济合作.
世界地理研究,2006,15(2):17-23
|
CSCD被引
3
次
|
|
|
|
4.
曹原. 越南政治地理的脆弱性.
世界地理研究,2011,20(4):26-32
|
CSCD被引
3
次
|
|
|
|
5.
陈才. 地缘关系与世界经济地理学科建设.
世界地理研究,2001,10(3):1-7
|
CSCD被引
11
次
|
|
|
|
6.
陈健.
地缘环境单元划分方法研究,2015
|
CSCD被引
5
次
|
|
|
|
7.
陈俊华. 试论新世纪初地缘视觉中的以色列.
世界地理研究,2002,11(2):20-26
|
CSCD被引
1
次
|
|
|
|
8.
旦志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互市贸易区建设探析.
干旱区地理,2016,39(5):987-993
|
CSCD被引
2
次
|
|
|
|
9.
邓伟. 基于地缘战略的南亚地区科技合作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725-732
|
CSCD被引
3
次
|
|
|
|
10.
杜德斌. 1990年以来中国地理学之地缘政治学研究进展.
地理研究,2015,34(2):199-212
|
CSCD被引
38
次
|
|
|
|
11.
杜德斌. 中国经济权力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基于国家间相互依存的敏感性与脆弱性分析.
地理学报,2016,71(10):1741-1751
|
CSCD被引
32
次
|
|
|
|
12.
杜德斌. 中国崛起的国际地缘战略研究.
世界地理研究,2012,21(1):1-16
|
CSCD被引
43
次
|
|
|
|
13.
杜德斌. “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
地理研究,2015,34(6):1005-1014
|
CSCD被引
82
次
|
|
|
|
14.
方创琳.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哈萨克斯坦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与重点.
干旱区地理,2016,39(5):925-934
|
CSCD被引
4
次
|
|
|
|
15.
冯春萍. 俄罗斯能源外交中的地缘政治布局.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4):74-80
|
CSCD被引
3
次
|
|
|
|
16.
洪菊花. 传媒的地缘环境视角研究.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5,27(5):1-6
|
CSCD被引
2
次
|
|
|
|
17.
洪菊花. 中国与东南亚地缘环境和跨境河流合作.
世界地理研究,2015,24(1):29-37
|
CSCD被引
6
次
|
|
|
|
18.
胡浩. 南海问题的大周边地缘环境.
世界地理研究,2012,21(3):36-44
|
CSCD被引
6
次
|
|
|
|
19.
胡志丁. 我国政治地理学研究的新发展:地缘环境探索.
人文地理,2013,13328(5):123-128
|
CSCD被引
32
次
|
|
|
|
20.
胡志丁. 南亚地缘环境的空间格局与分异规律研究.
地理科学,2013,33(6):685-692
|
CSCD被引
30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