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对中国高硫原油的分子组成表征
查看参考文献58篇
文摘
|
常规GC/MS只能分析饱和烃和芳烃馏分中具有挥发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以此技术研究原油中含硫杂原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本文采用具有超高分辨率的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MS)技术,从分子层次研究中国下第三系典型盐湖相膏盐沉积盆地原油中的硫化物,从分子中杂原子类型、碳原子数和缩合度(以等效双键DBE表示)等方面整体描述有机硫化合物的分子组成.有机硫化合物的杂原子类型十分丰富,鉴定出S_1,S_2,S_3,OS,OS_2,O_2S,O_2S_2,NS和NOS等类型(S_1表示化合物分子中的杂原子仅含有1个硫原子的杂原子化合物).江汉原油中高丰度有机硫化合物以硫醚类为主,主要是一环环硫醚类化合物;晋县凹陷高硫重质稠油中有机硫化合物主要是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缩合度和碳数范围大大增加.晋县凹陷和江汉盆地虽然同属下第三系盐湖相膏盐盆地,发育碳酸盐-蒸发岩沉积,但在不同微生物作用下硫的化学成岩演化明显不同,导致具有明显不同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有机硫化合物分布乃至不同的未熟油-低熟油生油机理. |
来源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44(1):122-131 【核心库】
|
关键词
|
电喷雾ESI
;
FT-ICR MS
;
硫化物
;
高硫原油
;
江汉盆地
;
晋县凹陷
|
地址
|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2249
3.
中国石油南方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广州, 510240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1674-7240 |
学科
|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
基金
|
国家973计划
;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南海水合物调查专项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献收藏号
|
CSCD:5043295
|
参考文献 共
58
共3页
|
1.
包建平.
盐湖盆地未熟-低熟油地球化学研究,2006:194
|
CSCD被引
2
次
|
|
|
|
2.
包建平. 江汉盆地烃源岩中甲基化烷基色瞒系列的分布及其与成熟度的关系.
中国科学D辑: 地球科学,2008,38(增刊):31-37
|
CSCD被引
3
次
|
|
|
|
3.
陈军红. 江汉和泌阳盆地中卟啉化合物的分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1,12:136-142
|
CSCD被引
1
次
|
|
|
|
4.
陈腾水. 晋县凹陷未熟蒸发岩沉积物中C22-C27甾烯和C24-C30四环萜烷的检出.
地球化学,2009,38:289-298
|
CSCD被引
3
次
|
|
|
|
5.
傅家谟. 中国陆相原油的成因和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
沉积学报,1991,9:1-7
|
CSCD被引
16
次
|
|
|
|
6.
傅家谟. 中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沉积学报,1992:25-39
|
CSCD被引
1
次
|
|
|
|
7.
江继纲. 江汉盆地重质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石油勘探与开发,1988,4:39-43
|
CSCD被引
2
次
|
|
|
|
8.
李林强. 利用芳烃化合物研究东濮凹陷西斜坡地区原油成熟度.
沉积学报,2005,23:361-366
|
CSCD被引
22
次
|
|
|
|
9.
梁狄刚.
冀中坳陷油气的生成,2001:231
|
CSCD被引
2
次
|
|
|
|
10.
林壬子. 潜江凹陷第三系地卟啉的类型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3,20:23-32
|
CSCD被引
2
次
|
|
|
|
11.
刘琼. 江汉盆地西南缘原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地质科技情报,2008,27:56-62
|
CSCD被引
9
次
|
|
|
|
12.
刘颖荣.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表征VGO馏分油中噻吩类含硫化合物.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0,26:52-59
|
CSCD被引
22
次
|
|
|
|
13.
卢鸿. 晋县凹陷高硫重质稠油中含硫甾烷的检出及其形成机制探讨.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3
|
CSCD被引
1
次
|
|
|
|
14.
Losher A J. 淡水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硫的固定作用及C/S比值的意义.
地质地球化学,1993,6:40-46
|
CSCD被引
1
次
|
|
|
|
15.
潘娜. 直馏柴油中硫化物甲基锍盐合成及电喷雾-高分辨质谱分析.
分析化学,2010,38:413-416
|
CSCD被引
5
次
|
|
|
|
16.
潘志清. 盐湖相原油和生油岩中芳烃及硫化芳烃的分布特征.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8,9:370-378
|
CSCD被引
4
次
|
|
|
|
17.
潘志清. 原油和生油岩中完整短链甾类系列化合物(C↓(20)-C↓(26))的发现及其意义.
沉积学报,1991,9:106-112
|
CSCD被引
7
次
|
|
|
|
18.
彭平安. 膏盐沉积环境浅成烃类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中国科学B辑: 化学,1989,1:84-92
|
CSCD被引
16
次
|
|
|
|
19.
彭平安. 盐湖沉积环境未成熟油的成因与碳酸盐沉积阶段沉积的有机质有关.
科学通报,2000,45(增刊1):2689-2694
|
CSCD被引
16
次
|
|
|
|
20.
秦建中. 冀中坳陷未熟油研究及勘探前景.
沉积学报,1997,15:105-108
|
CSCD被引
11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