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关于我们

返回检索结果

塔北硫磺沟奥陶系含油古溶洞的发现及意义

查看参考文献16篇

钟建华 1   毛毳 1   李勇 2   李阳 3   袁向春 4   牛永斌 5   陈鑫 6   黄知娟 1   邵珠福 1   王培俊 7   李佳 1   张丹峰 1  
文摘 溶洞是一个受到多方关注的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古溶洞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塔北硫磺沟下奥陶统一间房组中发育一个典型的古溶洞.该溶洞呈近直立长条状,主体部分宽近4.8m,可见部分高6~10m,可测高20m左右,延伸方向135°~315°.该溶洞已被充填,按成因和性质分为三种:碎屑充填,化学充填和混合充填.其中主要充填了古钙华和砾石,古钙华呈黄褐色或黑色,薄层状.层状古钙华中普遍含油,含油的古钙华新鲜面呈黄褐色或黑色,呈黑色者石油呈饱和状态.在显微镜下观察,石油主要保存在方解石晶体之间的缝隙中.该溶洞是经过三期充填完成的.溶洞的一侧裂缝非常发育,最大宽度可达40余厘米,最大可见延伸长度数十米,向外最远可以延伸40余米.多期多尺度的裂缝交织成网络,均被方解石脉充填.方解石脉均含油.化学充填中含硫磺.硫磺的存在说明了溶洞受到了岩浆热液的影响,也说明了塔北硫磺沟溶洞是一个古溶洞,而不是现代或近现代形成的新溶洞.碳氧同位素揭示硫磺沟溶洞古钙华具有强烈的同位素分馏,重碳重氧强烈亏损,与一般的碳酸盐岩明显不同.该溶洞的形成受北西-南东近直立的走滑剪切断层控制,本质上是一个直立的受溶蚀的断层带.
来源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42(11):1660-1680 【核心库】
关键词 古溶洞 ; 古钙华 ; 包壳砾石 ; 断层 ; 石油 ; 硫磺 ; 硫磺沟 ; 塔北
地址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青岛, 266580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  

3.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田部, 北京, 100825  

4.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5.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焦作, 454000  

6. 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研究院, 涿州, 072751  

7.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研究院, 库尔勒, 841000

语种 中文
ISSN 1674-7240
学科 地质学
基金 国家973计划 ;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
文献收藏号 CSCD:4716606

参考文献 共 16 共1页

1.  Keith M H.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classification of selected limestone and fossils. Geochem Cosmochim Acta,1963,28:259-260 被引 1    
2.  彭苏萍. 塔里木盆地C-O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353-357 被引 37    
3.  邵龙义. 碳酸盐岩氧、碳同位素与古温度等的关系.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4,23:39-45 被引 53    
4.  Craig H. Standard for reporting concentrations of deuterium and oxygen-18 in natural water. Science,1961,133:1702-1703 被引 704    
5.  Epstein S. Revised carbonate-water isotopic temperature scale. Bull Geol Soc Am,1953,64:1315-1326 被引 92    
6.  O’Neil J R. Oxygen isotope geothermometry. J Chem Phys Acta,1969,30:5547-5558 被引 1    
7.  Deines P. Stable isotope variations in carbonatites. Carbonatites: Genesis and Evolution,1989:301-359 被引 12    
8.  王兆荣. 同位素古温度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初探. 地层学杂志,1997,21:289-292 被引 4    
9.  洪阿实. 洞穴石笋古温度研究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348-352 被引 8    
10.  俞仁连. 构造运动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影响.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1-5 被引 22    
11.  黄宝春. 华北等中国主要地块早古生代早期古地理位置探讨. 科学通报,2000,45:337-345 被引 27    
12.  赵斌. 一种可能的新碳酸岩类型:壳源成因碳酸岩. 地球化学,2004,33:649-660 被引 17    
13.  Nogueira A C R. Carb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fluctuations and palaeoceanographic changes in the late Neoproterozic Araras carbonate platform, southern Amazon craton, Brazil. Chem Geol,2007,237:168-190 被引 3    
14.  Eickhoff K H. Proterozoic canyons of the Flinders Ranges (South Australia): Submarine canyons or drowned river valleys?. Sediment Geol,1988,58:217-235 被引 1    
15.  Calver C R. Isotope stratigraphy of the Ediacarian (Neoproterozoic III) of the Adelaide Rift Complex, Australia, and the overprint of water column stratification. Precambrian Res,2000,100:121-150 被引 21    
16.  Giddings J A. Submarine origin for the Neoproterozoic Wonoka canyons, south Australia. Sediment Geol,2010,223:35-50 被引 2    
引证文献 19

1 石书缘 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地区奥陶系溶洞系统特征及控制因素 天然气地球科学,2014,25(2):167-177
被引 20

2 曹建文 古今湿热气候条件下典型碳酸盐岩缝洞系统结构模式及发育特征 中国岩溶,2015,34(2):115-125
被引 2

显示所有19篇文献

论文科学数据集
PlumX Metrics
相关文献

 作者相关
 关键词相关
 参考文献相关

版权所有 ©2008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82627496 E-mail:cscd@mail.las.ac.cn 京ICP备05002861号-4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