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变化模型方法综述
Review on land change modeling approaches
查看参考文献93篇
文摘
|
土地系统变化长期以来不仅是地理学研究热点,也是资源环境经济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领域关注的主题。构建模型模拟土地变化能够促进理解人地相互作用机制,模拟结果可为土地资源优化与资源环境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学科理论、应用多种方法构建土地变化模型,模型从早期关注自然覆被类型变化发展到对人类决策行为的刻画,从统计方法发展到更突出空间分布的元胞自动机方法,以及更聚焦土地变化过程的经济学方法和多主体方法。未来土地变化模型发展方向为:在多尺度进行多方法耦合,对土地变化过程进行更为明晰地刻画,将土地变化模型与其他地球系统模型耦合等方面,进一步能够促进解释复杂人地系统,并推进模型在决策支持层面的应用。 |
其他语种文摘
|
Land change has long been the research hot- spot of geography, and is also the focus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including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s, ecology, and urban planning. Land change models and simulations are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huma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The modeling results are also valuable for the government to make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olicies.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fields have applied various approaches based on their theories to develop land change models. Attention has evolved from modeling land cover types to representation of human decisionmaking behaviors. The methods have shifted from statistical to cellular automata that can better characterize spatial patterns, and to economic methods and agent-based methods that can better represent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of land change. Future land change models should focus coupling multiple methods cross scales. Land change processes should be better represented. The complexity of the human-environment system can be better explained by a combination of land change models and other earth system models. The application of models to support policymaking also needs more attention. |
来源
|
地理科学进展
,2018,37(1):152-162 【核心库】
|
DOI
|
10.18306/dlkxjz.2018.01.016
|
关键词
|
土地变化科学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
土地变化模型
;
多主体模型
;
元胞自动机
|
地址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综述型 |
ISSN
|
1007-6301 |
学科
|
社会科学总论 |
基金
|
国家973计划
;
中国科学院学部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献收藏号
|
CSCD:6178183
|
参考文献 共
93
共5页
|
1.
摆万奇.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模型综述.
自然资源学报,1997,12(2):74-80
|
CSCD被引
7
次
|
|
|
|
2.
蔡玉梅.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模拟的进展--CLUE-S模型及其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63-71,115
|
CSCD被引
55
次
|
|
|
|
3.
傅伯杰. 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
地理学报,2014,69(8):1052-1059
|
CSCD被引
155
次
|
|
|
|
4.
傅伯杰. 新时期地理学的特征与任务.
地理科学,2015,35(8):939-945
|
CSCD被引
88
次
|
|
|
|
5.
黄秋昊. 国内几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述评.
中国土地科学,2005,19(5):25-30
|
CSCD被引
26
次
|
|
|
|
6.
柯新利. 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尺度敏感性及原因.
地理研究,2010,29(5):863-872
|
CSCD被引
25
次
|
|
|
|
7.
黎夏. 地理模拟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2006,30(6):69-74
|
CSCD被引
9
次
|
|
|
|
8.
黎夏.
地理模拟系统:元胞自动机与多智能体,2007
|
CSCD被引
76
次
|
|
|
|
9.
李明杰. 广州市海珠区高密度城区扩展SLEUTH模型模拟.
地理学报,2010,65(10):1163-1172
|
CSCD被引
26
次
|
|
|
|
10.
李少英.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及应用研究进展.
遥感学报,2017,21(3):329-340
|
CSCD被引
51
次
|
|
|
|
11.
李月臣. 中国北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情景模拟与预测.
科学通报,2008,53(6):713-723
|
CSCD被引
21
次
|
|
|
|
12.
刘小平. 基于多智能体的居住区位空间选择模型.
地理学报,2010,65(6):695-707
|
CSCD被引
37
次
|
|
|
|
13.
刘小平.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空间决策行为及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的模拟.
中国科学. D辑, 地球科学,2006,36(11):1027-1036
|
CSCD被引
44
次
|
|
|
|
14.
裴彬. 土地利用系统动态变化模拟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9):1060-1066
|
CSCD被引
19
次
|
|
|
|
15.
唐华俊.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2009,64(4):456-468
|
CSCD被引
133
次
|
|
|
|
16.
严冬. 基于Dyna-CLUE改进模型和SD模型耦合的山区城镇用地情景模拟研究--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18(4):514-525
|
CSCD被引
18
次
|
|
|
|
17.
杨济达. 基于CA - Markov 和Geomod 模型橡胶林变化预测比较.
山地学报,2014,32(3):267-276
|
CSCD被引
6
次
|
|
|
|
18.
余强毅. 复杂系统理论与Agent模型在土地变化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2014,66(11):1518-1530
|
CSCD被引
1
次
|
|
|
|
19.
张明. 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为中心的土地科学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4):297-304
|
CSCD被引
23
次
|
|
|
|
20.
张永民. CLUE—S模型及其在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模拟中的应用.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3):310-318
|
CSCD被引
92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