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贵州遗址空间分布及其自然环境背景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tribu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physical environment from around 260 ka BP to 221 BC in Guizhou Province
查看参考文献40篇
文摘
|
根据对贵州230处遗址的时空变化分析发现,贵州旧石器时代遗址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等喀斯特发育的高海拔区域。至新石器时代,遗址仍集中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黔西南地区,但南部、东部等沿河地带和中西部的山间坝子开始有遗址分布。到商周时期,遗址主要分布在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里。其中,东部和南部海拔低于1000m的地区遗址多分布在沿河地带,而西部和北部海拔高于1000m的地区遗址则分布在山间坝子。贵州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环境的冷暖干湿波动对从事渔猎、采集及原始农业生产的古人类影响不大,人类居住空间变化更多的与贵州特殊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特别是喀斯特地貌发育及适宜农业生产地方的空间差异,对贵州旧石器至商周时期的遗址分布影响显著。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临近水源的天然溶洞是人类居住的首选。随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便于农耕的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成为人类的生活居住地。故新石器时代,贵州先民居住呈现洞穴和河流阶地或山间坝子并存;至商周时期,农业成为人类的主要经济生产方式,人类主要居住在沿河地带和山间坝子里。 |
其他语种文摘
|
According to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230 archaeological sites in Guizhou Province, we find that Paleolithic archaeological sit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central, north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parts of this region, which were karst area with high-altitude and many caves suitable for human settlements. In the Neolithic period,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tribution was similar to that in the Paleolithic period, and humans began to select basins and river terraces to reside simultaneously.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dynasties, the archaeological sit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basins and river terraces, where farming dominated the economy. Lastly, the analysis of climate change in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suggests that climate fluctuations had little impact on human settlements, when people were engaged in fishing, hunting, gathering and farming. However the distinct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Guizhou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anges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distribution, especially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karst landforms and suitable areas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
来源
|
地理学报
,2013,68(1):58-68 【核心库】
|
关键词
|
贵州
;
旧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
考古遗址
;
时空分布
;
自然环境
|
地址
|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3
2.
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 南京, 210098
3.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贵阳, 550004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0375-5444 |
学科
|
自然地理学 |
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南京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
文献收藏号
|
CSCD:4759430
|
参考文献 共
40
共2页
|
1.
.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
贵州省地理,1990
|
CSCD被引
1
次
|
|
|
|
2.
张森水. 贵州旧石器文化概论.
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2):1-11
|
CSCD被引
1
次
|
|
|
|
3.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贵州考古五十年.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1999:390-400
|
CSCD被引
1
次
|
|
|
|
4.
吴小华. 近年贵州高原新石器至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与分区.
四川文物,2011(1):43-67
|
CSCD被引
2
次
|
|
|
|
5.
刘嘉麒. 人类生存与环境演变.
第四纪研究,1998(1):80-85
|
CSCD被引
9
次
|
|
|
|
6.
张之恒.
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2003:9-14
|
CSCD被引
1
次
|
|
|
|
7.
Gonzalez-Samperiz P. Patterns of human occupation during the early Holocene in the Central Ebro Basin (NE Spain) in response to the 8.2 ka climatic event.
Quaternary Research,2009,71:121-132
|
CSCD被引
4
次
|
|
|
|
8.
Zong Y.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eolithic settlement movement in the lower Yangtze wetlands of China.
The Holocene,2011,22(6):659-673
|
CSCD被引
2
次
|
|
|
|
9.
徐其忠. 从古文化遗址分布看距今七千年—三千年鲁北地区地理地形的变迁.
考古,1992(11):1023-1032
|
CSCD被引
2
次
|
|
|
|
10.
韩嘉谷. 河北平原两侧新石器文化关系变化与传说中的洪水.
考古,2000(5):57-67
|
CSCD被引
4
次
|
|
|
|
11.
杜耘. 洞庭湖新石器文化遗址与古环境.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4):516-520
|
CSCD被引
8
次
|
|
|
|
12.
Zhu C. On the Holocene sea-level highstand along the Yangtze Delta and Ningshao Plain, East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3,48(24):2672-2683
|
CSCD被引
34
次
|
|
|
|
13.
黄润. 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
地理学报,2005,60(5):742-750
|
CSCD被引
24
次
|
|
|
|
14.
安成邦. 甘青文化区新石器文化的时空变化和可能的环境动力.
第四纪研究,2006,26(6):923-927
|
CSCD被引
40
次
|
|
|
|
15.
朱诚.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地理学报,2007,62(3):227-242
|
CSCD被引
27
次
|
|
|
|
16.
邓辉. 8500 a BP以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古文化遗址分布的演变.
地理学报,2009,64(9):1113-1125
|
CSCD被引
25
次
|
|
|
|
17.
吴立. 全新世以来浙江地区史前文化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地理学报,2012,67(7):904-916
|
CSCD被引
1
次
|
|
|
|
18.
原思训. 华南若干旧石器时代地点的铀系年代.
人类学学报,1986,5(2):179-190
|
CSCD被引
43
次
|
|
|
|
19.
席克定. 贵州的石器时代考古.
考古,1994(8):701-709
|
CSCD被引
1
次
|
|
|
|
20.
王红光. 贵州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认识.
考古,2006(8):3-10
|
CSCD被引
1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