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关于我们

返回检索结果

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基础研究的重要进展与展望

查看参考文献378篇

陈发虎 1,2,3   傅伯杰 4,5   夏军 6,7   吴铎 2   吴绍洪 8   张镱锂 3,8   孙航 9   刘禹 10,11   方小敏 3,12   秦伯强 13   李新 3,14   张廷军 2   刘宝元 15   董治宝 16   侯书贵 3,17   田立德 3,18   徐柏青 3,19   董广辉 2,3   郑景云 8   杨威 3,19   王鑫 2   李再军 2   王飞 2   胡振波 2   王杰 2   刘建宝 1,3   陈建徽 2   黄伟 2   侯居峙 1,3   蔡秋芳 10,11   隆浩 13,11   姜明 20   胡亚鲜 15   冯晓明 5   莫兴国 21   杨晓燕 1,3   张东菊 2   王秀红 8   尹云鹤 8   刘晓晨 3,14  
文摘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探索自然环境及其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的特征、演变过程、地域分异规律以及驱动机制是自然地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中国自然地理要素类型丰富且区域差异较大,为开展自然地理研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文章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内陆干旱化及河流发育、高原冰冻圈环境演化、全新世多时间尺度季风与西风气候变化、湖泊与湿地、流域模型与土壤侵蚀、过去人-地关系演化、生物地理及中国三维地带性规律等几个方面,梳理了近70年来中国自然地理与生存环境研究的重大理论进展与重要贡献.在简要交代国际前沿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回顾并梳理了中国自然地理学各分支领域的研究脉络,进一步聚焦重大研究成果或具有较大争议、重大影响的学术争鸣问题,归纳目前研究现状,并进行未来工作展望.最后提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需求下,应发挥中国自然地理研究的优势,厘清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过程、规律与机制,持续推进中国自然地理研究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视野下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地理学理论贡献.
来源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9,49(11):1659-1696 【核心库】
DOI 10.1360/SSTe-2019-0174
关键词 中国自然地理 ; 生存环境 ; 气候变化 ; 青藏高原 ; 人-环境相互作用
地址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寒生态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0  

2.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 100101  

4.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北京, 100875  

5.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5  

6. 武汉大学,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7. 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 北京, 100101  

8.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9.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 昆明, 650201  

10.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1  

11. 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第四纪科学与全球变化卓越创新中心, 西安, 710061  

1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0  

1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  

14.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北京, 100010  

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凌, 712100  

16. 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西安, 710119  

17.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南京, 210023  

18. 云南大学国际河流与生态安全研究院, 昆明, 650500  

19.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0  

20.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长春, 130012  

2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语种 中文
文献类型 综述型
ISSN 1674-7240
学科 大气科学(气象学);自然地理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文献收藏号 CSCD:6644013

参考文献 共 378 共19页

1.  蔡运龙. 当代自然地理学态势. 地理研究,2010,29:1-12 被引 18    
2.  蔡运龙. 中国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与优先领域. 地理科学,2009,29:619-626 被引 19    
3.  陈传康. 近10年来自然地理学的新进展. 地理学报,1994,49:684-690 被引 9    
4.  陈发虎. 河套地区新生代湖泊演化与“吉兰泰-河套”古大湖形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第四纪研究,2008,28:866-873 被引 42    
5.  陈发虎. 晚第四纪“吉兰泰-河套”古大湖的初步研究. 科学通报,2008,53:1207-1219 被引 52    
6.  陈发虎. 全球变暖背景下中亚干旱区降水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差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41:1647-1657 被引 67    
7.  陈建徽. 基于孢粉的古气候参数定量重建:一种新思路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实例.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8,48:42-50 被引 7    
8.  陈建徽. 全新世东亚夏季风最强盛期出现在何时?——兼论中国南方石笋氧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46:1494-1504 被引 20    
9.  陈灵芝. 中国植物区系与植被地理,2014:596 被引 2    
10.  陈宜瑜. 湿地功能与湿地科学的研究方向. 湿地科学,2003,1:7-11 被引 140    
11.  程国栋. 流域科学及其集成研究方法.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45:811-819 被引 33    
12.  程国栋. 青藏铁路主动冷却路基的工程效果.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2009,39:16-22 被引 4    
13.  崔之久. 贡嘎山现代冰川的初步观察-纪念为征服贡嘎山而英勇牺牲的战友. 地理学报,1958,24:318-342 被引 20    
14.  德日进. 山西西部陕西西北部蓬蒂纪后黄土期前之地层观察. 地质专报甲种8号,1930:1-19 被引 1    
15.  邓根云. 水面蒸发量的一种气候学计算方法. 气象学报,1979,37:87-96 被引 19    
16.  董光荣.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气候变化与沙漠化研究,2002:734 被引 3    
17.  董广辉. 农作物传播视角下的欧亚大陆史前东西方文化交流.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530-543 被引 30    
18.  董广辉. 不同空间尺度影响古代社会演化的环境和技术因素探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1383-1394 被引 10    
19.  董治宝. 库姆塔格沙漠风沙地貌,2011:484 被引 3    
20.  方小敏. 甘肃临夏盆地新生代地层绝地年代测定与划分. 科学通报,1997,42:1457-1471 被引 116    
引证文献 68

1 樊杰 面向中国空间治理现代化的科技强国适应策略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5):564-575
被引 3

2 龚胜生 2200年来我国瘟疫灾害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20,50(5):719-722
被引 12

显示所有68篇文献

论文科学数据集
PlumX Metrics
相关文献

 作者相关
 关键词相关
 参考文献相关

版权所有 ©2008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82627496 E-mail:cscd@mail.las.ac.cn 京ICP备05002861号-4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