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关于我们

返回检索结果

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与破坏

查看参考文献122篇

吴福元 1   徐义刚 2   朱日祥 1   张国伟 3  
文摘 我国华北克拉通在显生宙期间曾发生过>100 km的岩石圈减薄,并伴随克拉通的破坏.但如何认识该克拉通破坏的机制及在全球大陆演化中的意义,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地球上印度、巴西、南非、西伯利亚、东欧(波罗地)、北美等克拉通的总结发现,岩石圈减薄是克拉通演化过程中经常见及的一种现象,但减薄并不一定伴随破坏.进一步深入研究表明,大多数克拉通的减薄可能主要通过地幔柱或地幔上涌的热侵蚀而实现,但目前还没有地幔柱或地幔上涌使克拉通发生破坏的实例.对已发生破坏的北美和华北克拉通的研究揭示,板块俯冲是导致克拉通破坏的重要原因.俯冲大洋板块的脱水交代上覆地幔楔,不仅可使其发生部分熔融而产生广泛的岩浆作用,更重要的是使大陆岩石圈地幔失去原有的刚性特征而易于发生变形.从这一过程出发,大规模地壳来源的花岗岩和壳内韧性变形可视为克拉通破坏的岩石学与构造学标志.
来源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4,44(11):2358-2372 【核心库】
关键词 减薄 ; 破坏 ; 地幔柱 ; 俯冲 ; 克拉通
地址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3.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西安, 710069

语种 中文
文献类型 综述型
ISSN 1674-7240
学科 地球物理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文献收藏号 CSCD:5328367

参考文献 共 122 共7页

1.  陈斌. 华北克拉通北缘姚家庄过钾质超镁铁岩-正长岩杂岩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3,43:1073-1087 被引 15    
2.  李洪颜. 华北克拉通原型盆地及岩浆活动时空演化对克拉通破坏的制约.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3,43:1396-1409 被引 18    
3.  路凤香. 辽宁复县地区古生代岩石圈地幔特征. 地质科技情报,1991,10(增刊):2-20 被引 42    
4.  马旭. 华北克拉通北缘晚古生代岩体的成因和意义:岩石学、锆石U-Pb年龄、Nd-Sr同位素及锆石原位Hf同位素证据.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2,42:1830-1850 被引 22    
5.  乔彦超. 数值模拟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热对流侵蚀减薄机制.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3,43:642-652 被引 8    
6.  吴福元. 华北岩石圈减薄与克拉通破坏研究的主要学术争论. 岩石学报,2008,24:1145-1174 被引 307    
7.  郑建平. 中国东部地幔置换作用与中新生代岩石圈减薄,1999:26 被引 4    
8.  郑永飞. 克拉通岩石圈的生长和再造. 科学通报,2009,54:1945-1949 被引 42    
9.  周新华. 华北中-新生代大陆岩石圈转型的研究现状与方向——兼评"岩石圈减薄"和"克拉通破坏". 高校地质学报,2009,15:1-18 被引 19    
10.  朱日祥.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2,42:1135-1159 被引 233    
11.  张旗. 从“岩石圈减薄”到“克拉通破坏”.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1,26:2262-2269 被引 5    
12.  Agashev A M. Metasomatism in lithospheric mantle roots: Constraints from whole-rock and minera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deformed peridotite xenoliths from kimberlite pipe Udachnaya. Lithos,2013,160/161:201-215 被引 12    
13.  Artemieva I M. Lithospheric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thermal regime of the East European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the subsidence of the Russian platform. Earth Planet Sci Lett,2003,213:421-446 被引 4    
14.  Arzamastsev A A. Kola alkaline province in the Palaeozoic: Evaluation of primary mantle magma composition and magma generation conditions. Russ J Earth Sci,2001,3:1-32 被引 2    
15.  Ashchepkov I V.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lithospheric mantle beneath Siberian Craton, thermobarometric study. Tectonophysics,2010,485:17-41 被引 7    
16.  Basu A R. High-~3He plume origin and temporal-spatial evolution of the Siberian flood basalts. Science,1995,269:822-825 被引 16    
17.  Begg G C. The lithospheric architecture of Africa: Seismic tomography, mantle petrology, and tectonic evolution. Geosphere,2009,5:23-50 被引 29    
18.  Bell D R. Mesozoic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African lithosphere. Lithos,2003,71:273-287 被引 3    
19.  Bird P. Continental delamination and the Colorado Plateau. J Geophys Res,1979,84:7561-7571 被引 95    
20.  Bleeker W. The late Archean record: A puzzle in ca. 35 pieces. Lithos,2003,71:99-134 被引 41    
引证文献 51

1 凌媛 利用噪声层析成像研究华北克拉通中-西部南段及邻区祁连造山带地壳S波各向异性速度结构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7,47(10):1202-1219
被引 7

2 朱日祥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15,45(8):1153-1168
被引 90

显示所有51篇文献

论文科学数据集
PlumX Metrics
相关文献

 作者相关
 关键词相关
 参考文献相关

版权所有 ©2008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82627496 E-mail:cscd@mail.las.ac.cn 京ICP备05002861号-4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