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北岸草甸草原牧草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Study on seasonal dynamics of biomass in meadow grassland of north shore of Qinghai Lake
查看参考文献19篇
文摘
|
2007年5-9月在青海湖北岸的高寒草甸草原,定位研究天然草地地下、地上和总生物量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天然牧草地上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生长季呈单峰曲线,生育初期地上生物量最小,8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23.0 g/m2;地下生物量空间分布为倒金字塔型,010 cm层地下生物量占地下生物总量的65%,010、1020和2040 cm层牧草地下生物量在5-9月均表现为"N"型变化规律;地下生物量周转值为0.45;在生长期内地下生物量的积累远远大于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峰值也比地上生物量峰值提前;群落根冠比先降后升,平均值为16.1。 |
其他语种文摘
|
Dynamics of the aboveground,underground and total biomass of the alpine meadow grassland in the north shore of Qinghai Lake were studied from May to September,2007.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urve of seasonal dynamic of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was single apex,the minimum biomass was at the initial growing period and the maximum in middle August,223.0 g/m2.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was "Inverted Pyramid" type.The underground biomass at the depth of 0-10,10-20,20-40 cm showed "N" type from May to September,biomass at the depth of 0-10 cm accounted for to 65% of the total.The turnover value of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was 0.45.The underground biomass accumulation were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aboveground in growing season,and the peak value of the underground biomass was earlier than that of the aboveground,the root/shoot ratio of the community showed a decrease first and followed by a increase,the average was 16.1. |
来源
|
草业科学
,2008,25(12):62-66 【扩展库】
|
关键词
|
生物量
;
季节动态
;
草甸草原
;
青海湖北岸
|
地址
|
1.
青海省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 青海, 西海, 810200
2.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青海, 西宁, 810000
3.
广东省潮州市气象局, 广东, 潮州, 521011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1001-0629 |
学科
|
农作物 |
基金
|
青海省气象局科研项目(2008005)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西部行动计划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文献收藏号
|
CSCD:3440702
|
参考文献 共
19
共1页
|
1.
朱宝文. 兴海县草地生态现状及成因分析.
草业科学,2007,24(4):88-92
|
CSCD被引
3
次
|
|
|
|
2.
宇万太. 植物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应用生态学报,2001,12(6):927-932
|
CSCD被引
140
次
|
|
|
|
3.
赵慧颖. GIS支持下的天然牧草产草量区域预报模型研究.
草业学报,2007,16(4):100-106
|
CSCD被引
11
次
|
|
|
|
4.
白永飞. 羊草草原群落生物量季节动态研究.
中国草地,1994(3):1-5
|
CSCD被引
44
次
|
|
|
|
5.
胡中民. 中国草地地下生物量研究进展.
生态学杂志,2005,24(2):1095-1101
|
CSCD被引
61
次
|
|
|
|
6.
许志清. 草甸草原12种牧草生长发育规律和草群地上生物量变化动态研究.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22(2):28-32
|
CSCD被引
1
次
|
|
|
|
7.
鲍志娟. 吉林省西部地区芦苇地上部生物量季节动态的研究.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2,24(5):31-34
|
CSCD被引
17
次
|
|
|
|
8.
沈禹颖. 河西走廊几种盐化草地第一性生产力的研究.
草业学报,1995,4(2):44-50
|
CSCD被引
16
次
|
|
|
|
9.
蒲继延. 矮嵩草草甸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草地学报,2005,13(3):238-241
|
CSCD被引
22
次
|
|
|
|
10.
李英年. 高寒草甸植物地下生物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及周转值分析.
中国农业气象,1998,19(1):36-38
|
CSCD被引
36
次
|
|
|
|
11.
杨永兴.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生态系统生物量及其季节动态研究.
中国草地,2002,24(1):1-7
|
CSCD被引
41
次
|
|
|
|
12.
王启基. 青海海北地区高山嵩草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动态及能量分配.
植物生态学报,1998,22(3):222-230
|
CSCD被引
68
次
|
|
|
|
13.
王启基. 高寒小嵩草草原化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物征及其生物量.
植物生态学报,1995,19(3):225-235
|
CSCD被引
42
次
|
|
|
|
14.
赵慧颖. 内蒙古东北部天然牧草生物量与气候条件的定量关系.
草业科学,2007,24(3):8-11
|
CSCD被引
7
次
|
|
|
|
15.
张宝田. 松嫩草地2种胡枝子地上生物量动态及其种间比较.
草业学报,2006,24(3):36-41
|
CSCD被引
6
次
|
|
|
|
16.
张谋草. 陇东紫花苜蓿地上生物量及水分利用率分析.
草业科学,2006,23(1):55-58
|
CSCD被引
9
次
|
|
|
|
17.
刘庆. 青海湖北岸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18(4):485-492
|
CSCD被引
11
次
|
|
|
|
18.
师燕. 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演变趋势及保护对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199-201
|
CSCD被引
4
次
|
|
|
|
19.
朱宝文. 环青海湖地区草地近地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中国农业气象,2007,28(4):389-392
|
CSCD被引
9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