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关于我们

返回检索结果

云南保山上新统黄背栎Quercus pannosa Hand.-Mazz.角质层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CUTICULAR STRUCTURE OF QUERCUS PANNOSA HAND. -MAZZ. FROM THE PLIOCENE IN BAOSHAN, YUNNAN PROVINCE AND ITS PALA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查看参考文献61篇

文摘 在滇西保山上新统首次发现了黄背栎(Quercus pannosa)压型化石,并分析了角质层构造。其特征主要为:上表皮无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一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网格状,无毛基;下表皮具环列型气孔器,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形一五边形,垂周壁微弯曲,脉络为五边形的网格状,具毛基,毛的根部由多细胞组成,毛基部的细胞特化成辐射状。利用现存最近亲缘种(NLR species)原理,并比较化石和现生Q.pannosa角质层特征,推断上新世Q.pannosa在羊邑生长的古环境比现生Q.pannosa生存的冷湿气候相对干旱,且化石Q.pannosa为近原地埋藏。
其他语种文摘 The compressions of fossil Quercus pannosa were found from the Pliocene in Baoshan, Western Yunnan and the cuticular structure of Quercus pannosa was carefully analyzed. The epidermal characteristics are as follows: no stomata in upper epidermis, cells from irregularity to pentagon in shape, cell anticlinal walls slightly curved, venation cancellate, no trichome base; stomata cyclocytic in lower epidermis, cells from irregularity to pentagon in shape, cell anticlinal walls slightly curved, venation pentagonal cancellate, the trichome base consisting of multicellular trichome foot and radial trichome basal cells. The comparison of cuticular structure between fossil and extant Q. pannosa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 nearest living relative species suggests that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Yangyi where fossil Q. pannosa lived in Pliocene is more arid than the cold-humid climate in which extant Q. pannosa lives and the fossil Q. pannosa is of near burial in situ.
来源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6,23(1):23-30 【核心库】
关键词 黄背栎 ; 化石角质层 ; 上新世 ; 古环境 ; 滇西
地址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兰州, 730000

语种 中文
文献类型 研究性论文
ISSN 1000-0674
学科 地质学;轻工业、手工业、生活服务业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  国家973计划 ;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 ;  兰州大学交叉学科青年创新研究基金
文献收藏号 CSCD:2296807

参考文献 共 61 共4页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1卷,1979:58-89 被引 2    
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22卷,1998:240-249 被引 1    
3.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 中国新生代植物.第三册,1978:48-57 被引 1    
4.  中国植被编委会. 中国植被编委会. 中国植被,1980:356-363 被引 3    
5.  云南植被编写组. 云南植被编写组. 云南植被,1987:361-381 被引 2    
6.  戈宏儒. 云南西部新生代含煤盆地及聚煤规律. 云南西部新生代含煤盆地及聚煤规律,1999:20-21,85 被引 3    
7.  王宇飞. 植物角质层分析术语新体系. 植物学通报,1991,8(4):6-13 被引 39    
8.  孙柏年. 云南腾冲晚第三纪两种被子植物化石的角质层构造及其古环境意义. 古生物学报,2003,42(2):216-222 被引 16    
9.  孙航. 古地中海退却与喜马拉雅-横断山的隆起在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及高山植物区纱的形成与发展上的意义. 云南植物研究,2002,24(3):273-288 被引 41    
10.  江泽平. 中国第三纪的栎类. 植物学报,1993,35(5):397-408 被引 7    
11.  吴兆录. 滇西北黄背栎林生物量和净第一性生产力的初步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6(3):245-249 被引 3    
12.  宋振亚. 云南保山盆地第三系成烃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评价. 矿物岩石,1999,19(3):23-29 被引 3    
13.  李浩敏. 西藏南木林中新世植物群. 古生物学报,1976,15(1):7-17 被引 19    
14.  周浙昆. 硬叶常绿高山栎类化石的分类学研究. 植物学报,1992,34(12):954-961 被引 14    
15.  周浙昆. 栎属的历史植物地理学研究. 云南植物研究,1993,15(1):21-33 被引 23    
16.  周浙昆. 壳斗科的地质历史及其系统学和植物地理学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1999,37(4):369-385 被引 33    
17.  周浙昆. 青藏高原隆起和高山栎组(壳斗科)分布的关系.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6):884-890 被引 18    
18.  罗艳. 青冈亚属植物的地理分布. 云南植物研究,2001,23(1):2-10 被引 1    
19.  罗艳. 栎属青冈亚属(壳斗科)的叶表皮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2001,39(6):489-501 被引 18    
20.  贺金生. 我国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及青藏高原的隆升对它们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首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1995:303-317 被引 1    
引证文献 10

1 吴靖宇 云南腾冲新近系樟科润楠属两种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 高校地质学报,2008,14(1):90-98
被引 6

2 李明涛 浙东中新世Betula mioluminifera Hu et Chaney的发现及古气候重建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6):651-658
被引 4

显示所有10篇文献

论文科学数据集
PlumX Metrics
相关文献

 作者相关
 关键词相关
 参考文献相关

版权所有 ©2008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82627496 E-mail:cscd@mail.las.ac.cn 京ICP备05002861号-4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