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关于我们

返回检索结果

中国碳酸盐岩地区岩溶无机碳汇格局及影响因素

查看参考文献57篇

杜朝超 1,2   白晓永 1,3,4 *   李阳兵 2   谭秋 2   赵翠薇 2   罗光杰 5   吴路华 1   陈飞 4   李朝君 1   冉晨 1   张思蕊 1   熊练 1,2   宋丰姣 1   肖碧琴 1,2   李姿霖 2   薛盈盈 2   龙明康 1   罗青 2   张小芸 2   李明会 2   沈晓倩 2   杨姝 2  
文摘 碳酸盐岩化学风化碳汇降低了大气CO_2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的速率,然而,其碳汇通量(CCSF)的估算结果仍存在不确定性,并且气候变化和生态修复对CCSF的贡献率尚不清晰.为此,本文汇编了中国不同流域离子浓度站点数据,并采用经典热力学溶蚀模型,重新评估了中国1991~2020年CCSF的潜力和时空格局,并定量分析了温度(MAT)、降水(MAP)、蒸散发(ET)、土壤水(SM)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因子对CCSF的贡献率.结果发现:(1)中国CCSF为22.76t CO_2 km~(-2) a~(-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15.77t CO_2 km~(-2) a~(-1));总量(CCS)为4772.67×10~4 t CO_2,以252.98×10~4 km~(-2)的碳酸盐岩面积贡献了全球14.91%的CCS.(2)中国CCSF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其中南方岩溶区、青藏岩溶区和北方岩溶区CCSF分别为33.14、12.93和7.27t CO_2 km~(-2) a~(-1).(3) 1991~2020年中国CCSF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增长速率为0.16t CO_2 km~(-2) a~(-1).(4) MAP、MAT、ET、SM和NDVI对CCSF的贡献率分别为63.3%、3.02%、27.5%、3.1%和3.05%,其中降水增加是近30年CCSF上升的主要驱动因子,而蒸发作用的增强抵消了部分降水增加对CCSF的正贡献.总之,本文对中国长时间序列的碳酸盐岩化学风化碳汇量级、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量化,这项工作对于国家和全球的碳中和能力诊断和差距分析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参考意义.
来源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24,54(3):745-759 【核心库】
DOI 10.1360/SSTe-2023-0031
关键词 碳酸盐岩 ; 碳汇 ; 格局 ; 影响因素 ; 热力学溶蚀模型
地址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81  

2.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贵阳, 550001  

3. 中国科学院第四纪与全球变化卓越研究中心, 西安, 710061  

4.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贵阳, 550025  

5. 贵州师范学院, 流域地理状态监测贵州省级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18

语种 中文
文献类型 研究性论文
ISSN 1674-7240
学科 地质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交叉团队项目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  贵州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  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项目 ;  贵州省补助资金项目
文献收藏号 CSCD:7733921

参考文献 共 57 共3页

1.  安艳玲. 赤水河流域岩石化学风化及其对大气CO_2的消耗. 地球科学进展,2018,33:179-188 CSCD被引 7    
2.  曹建华. 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中国地质,2017,44:874-900 CSCD被引 37    
3.  蒋忠诚. 中国岩溶作用产生的大气CO_2碳汇的分区计算. 中国岩溶,2011,30:363-367 CSCD被引 29    
4.  李朝君. 全球主要河流流域碳酸盐岩风化碳汇评估. 地理学报,2019,74:1319-1332 CSCD被引 14    
5.  李大通. 中国碳酸盐岩分布面积测量. 中国岩溶,1983,2:147 CSCD被引 52    
6.  李汇文. 中国石灰岩化学风化碳汇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49:986-1003 CSCD被引 13    
7.  李琴. 中国碳酸盐岩地区的土壤侵蚀过程及其对有机碳运移的影响,2020 CSCD被引 1    
8.  蒲俊兵.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进展: 基于IPCC 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2015,30:1081-1090 CSCD被引 33    
9.  宋贤威. 中国喀斯特关键带岩石风化碳汇评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 地理学报,2016,71:1926-1938 CSCD被引 21    
10.  孙海龙. 珠江流域水化学组成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对岩石风化碳汇估算的意义及对岩石风化碳汇估算的意义. 地球与环境,2017,45:57-65 CSCD被引 17    
11.  覃蔡清. 喀斯特关键带溶解性碳的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对降雨事件的响应. 第四纪研究,2021,41:1128-1139 CSCD被引 6    
12.  覃小群. 珠江流域岩石风化作用消耗大气/土壤CO_2量的估算. 地球学报,2013,34:455-462 CSCD被引 8    
13.  邱冬生. 中国岩石风化作用所致的碳汇能力估算.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177-182,190 CSCD被引 34    
14.  解晨骥. 流域化学风化与河流水化学研究综述与展望. 热带地理,2012,32:331-337,356 CSCD被引 21    
15.  叶天竺. 1:2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中国地质,2017,44:19-24 CSCD被引 13    
16.  喻元. 基于MOD16的关中地区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分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5,33:245-253 CSCD被引 15    
17.  袁道先. 地质作用与碳循环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科学通报,2011,56:2157 CSCD被引 26    
18.  曾思博. 西南地区近40年气候变化及其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7 CSCD被引 1    
19.  Anyamba A. Analysis of Sahelian vegetation dynamics using NOAA-AVHRR NDVI data from 1981-2003. J Arid Environ,2005,63:596-614 CSCD被引 67    
20.  Bai X Y. A carbon-neutrality-capacity index for evaluating carbon sink contributions. Environ Sci EcoTech,2023,15:100237 CSCD被引 2    
引证文献 1

1 白晓永 解决围绕碳酸盐岩风化碳汇的争议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2024,54(9):2747-2761
CSCD被引 0 次

显示所有1篇文献

论文科学数据集
PlumX Metrics
相关文献

 作者相关
 关键词相关
 参考文献相关

版权所有 ©2008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82627496 E-mail:cscd@mail.las.ac.cn 京ICP备05002861号-4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