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视角看花岗质岩浆在非运移过程中的结晶分异
查看参考文献130篇
文摘
|
花岗岩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重要特征,研究花岗岩的演化对于理解现今地球大陆地壳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结晶分异是岩浆演化的主要机制之一.然而,由于花岗质岩浆黏度高,为非牛顿流体,结晶分异在酸性岩浆中有效与否仍有争议.本文侧重物理分析方法,以此审视花岗质岩浆在非运移过程——在岩浆房中及岩浆就位后的结晶分异作用.通过物理计算及分析,我们认为,花岗质岩浆高黏度的特性使得一般的矿物颗粒在岩浆房中受阻沉降速度极小(~10~(-9)~10~(-7)m s~(-1)),因而在存在岩浆对流时,颗粒的堆晶过程将受到影响,岩浆成分趋于均一;当岩浆房演化至晶粥状态(结晶度F>~40~50%)后,岩浆对流基本停止,此时粒间熔体可通过颗粒的受阻沉降及压实作用挤出,汇聚成高硅熔体层.高硅熔体层可进一步形成高硅花岗岩、流纹岩.在岩浆房演化至不同程度时,晶粥体多期次的活化及岩浆的上侵可能形成成分变化的复式岩体.此外,以华南富锂氟花岗岩为代表的特殊花岗岩类,相对于一般花岗质岩浆具有更低的黏度和固相线,可能以结晶分异作用产生矿物组合及成分上的垂向分带.而侵入体中小尺度的成分变化结构不是重力分异的结果,流动分异或许起着关键作用.综合来说,花岗质岩浆能够发生结晶分异;高分异特征的高硅花岗岩及火山岩可能是酸性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而花岗岩可能是结晶分异形成的堆晶. |
来源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8,48(3):261-275 【核心库】
|
DOI
|
10.1360/N072016-00355
|
关键词
|
花岗岩
;
结晶分异
;
岩浆对流
;
层状构造
;
Mush模型
;
高分异花岗岩
;
复式岩体
;
富锂氟花岗岩
|
地址
|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矿物学与成矿学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4.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 100101
5.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 青岛, 266071
7.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实验室,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实验室, 青岛, 266237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综述型 |
ISSN
|
1674-7240 |
学科
|
地质学 |
基金
|
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文献收藏号
|
CSCD:6217153
|
参考文献 共
130
共7页
|
1.
何俊杰. 温度、浓度对流体中氟钛络合物水解的影响:对深部地质过程中钛元素活动的制约.
岩石学报,2015,31:802-810
|
CSCD被引
7
次
|
|
|
|
2.
李洁. 江西雅山花岗岩岩浆演化及其Ta-Nb富集机制.
岩石学报,2013,29:4311-4322
|
CSCD被引
50
次
|
|
|
|
3.
马昌前. 硅酸盐熔体的黏度、密度及其计算方法.
地质科技情报,1987,6:142-150
|
CSCD被引
11
次
|
|
|
|
4.
马昌前. 结晶分异作用的岩浆动力学条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89,14:245-252
|
CSCD被引
18
次
|
|
|
|
5.
马昌前.
花岗岩类岩浆动力学--理论方法及鄂东花岗岩类例析,1994:260
|
CSCD被引
4
次
|
|
|
|
6.
苏扣林. 粤中早白垩世亚髻山正长质杂岩体的成分分异及岩石成因.
岩石学报,2015,3:829-845
|
CSCD被引
1
次
|
|
|
|
7.
吴福元. 花岗岩成因研究的若干问题.
岩石学报,2007,23:1217-1238
|
CSCD被引
867
次
|
|
|
|
8.
吴福元. 高分异花岗岩的识别与研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7,47:745-765
|
CSCD被引
231
次
|
|
|
|
9.
熊小林. 黄玉云英岩成因的初步实验研究.
科学通报,1996,41:917-919
|
CSCD被引
19
次
|
|
|
|
10.
杨泽黎. 江西宜春雅山花岗岩体的成因与演化及其对成矿的制约.
地质学报,2014,88:850-868
|
CSCD被引
34
次
|
|
|
|
11.
张旗. 花岗质岩浆能够结晶分离和演化吗?.
岩石矿物学杂志,2012,31:252-260
|
CSCD被引
24
次
|
|
|
|
12.
张旗. 花岗岩结晶分离作用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二.
岩石学报,2007,23:1239-1251
|
CSCD被引
60
次
|
|
|
|
13.
朱金初. 富锂氟含稀有矿化花岗质岩石的对比和成因思考.
地球化学,2002,31:141-152
|
CSCD被引
66
次
|
|
|
|
14.
Bachmann O. On the origin of crystal-poor rhyolites: Extracted from batholithic crystal mushes.
J Petrol,2004,45:1565-1582
|
CSCD被引
51
次
|
|
|
|
15.
Bachmann O. 10 timescales associated with large silicic magma bodies.
Timescales of Magmatic Processes,2011:212
|
CSCD被引
2
次
|
|
|
|
16.
Bachmann O. Deciphering magma chamber dynamics from styles of compositional zoning in large silicic ash flow sheets.
Rev Mineral Geochem,2008,69:651-674
|
CSCD被引
12
次
|
|
|
|
17.
Bachmann O. The magma reservoirs that feed supereruptions.
Elements,2008,4:17-21
|
CSCD被引
16
次
|
|
|
|
18.
Bachmann O. Rhyolites and their source mushes across tectonic settings.
J Petrol,2008,49:2277-2285
|
CSCD被引
25
次
|
|
|
|
19.
Bachmann O. The fish canyon magma body, San Juan volcanic field, Colorado: Rejuvenation and eruption of an upper-crustal batholith.
J Petrol,2002,43:1469-1503
|
CSCD被引
13
次
|
|
|
|
20.
Bachmann O. The volcanic-plutonic connection as a stage for understanding crustal magmatism.
J Volcanol Geotherm Res,2007,167:1-23
|
CSCD被引
26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