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地理学对城市空间文本的解读——以《北京文脉》插图为例
A humanistic geographical analysis of city space: A study of three maps in Beijing's Context
查看参考文献34篇
文摘
|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种认识论,其特点是我向性、诉诸情感和感悟性。以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分析案例多关注地方感的主体性,而对认识与被认识的循环过程中的人文主义特点关注不够。本文以《北京文脉》一书的三幅插图为例,对比插图者自述和读者(本文作者)的读后感,分析北京城市空间认识过程中的人性提升。主要结论有二,一是在三幅插图的作者和读者的空间认识过程中,感悟性更重要;二是插图作者和读者均经历了“文本—基于文本的感悟—超越文本的提升”的认识循环,这个过程是人性提升的必然途径。因此,在每次修改城市规划时,人们一定要回答人性有何提升。 |
其他语种文摘
|
Humanistic geography is an epistemology of geograph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focus on self-ward thinking, affection, and consciousness. Existing studies of humanistic geography mainly discussed subjectivity of place.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humanistic features in the spiral of consciousness increment between subjects and objects. It is also a response to the opinion of Martin Heidegger-language and human are not binary oppositions. This article takes three maps in the book of Beijing's Context as examples. It compares the map illustration of the author and readers and analyzes the humanity improvement in the perceptions of Beijing's city space.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First, the spatial cognitive process of the map drawer and readers were being conscious of the space meaning than perceiving them. Second, both the map drawer and the map readers have undergone a cognitive cycle, which is from text to text-based perception, then to thinking beyond text. This process is considered an indispensable way to improve humanity. Practically, the implication of this study is that planners should be clear about what show the progress of humanity in an updated urban planning. |
来源
|
地理科学进展
,2017,36(9):1051-1057 【核心库】
|
DOI
|
10.18306/dlkxjz.2017.09.001
|
关键词
|
人文主义地理学
;
北京城市
;
空间感知-认知
|
地址
|
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北京, 100875
2.
北京市哲学和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北京, 100101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1007-6301 |
学科
|
自然地理学 |
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中国西南地缘环境与边疆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项目
|
文献收藏号
|
CSCD:6081265
|
参考文献 共
34
共2页
|
1.
安宁. 城市化的文学书写:基于社会-空间辩证法的《炸裂志》解析.
人文地理,2017,32(1):47-54
|
CSCD被引
6
次
|
|
|
|
2.
蔡怡玟. 以石川钦一郎、木下静涯、陈澄波、陈慧坤、李永沱笔下之淡水作品诠释地方及其精神之意象.
地理研究(中国台湾),2011(54):43-68
|
CSCD被引
1
次
|
|
|
|
3.
蔡怡玟. 那座山,那条河:地方及其精神之意义:以西川满笔下的淡水作品诠释.
鹅湖学志(中国台湾),2013(50):203-241
|
CSCD被引
1
次
|
|
|
|
4.
周尚意(译).
逃避主义,2005:6
|
CSCD被引
1
次
|
|
|
|
5.
冯健. 北京城市居民的空间感知与意象空间结构.
地理科学,2005,25(2):142-154
|
CSCD被引
42
次
|
|
|
|
6.
顾朝林. 北京城市意象空间及构成要素研究.
地理学报,2001,56(1):64-74
|
CSCD被引
66
次
|
|
|
|
7.
李山(译).
管子,2009:313
|
CSCD被引
1
次
|
|
|
|
8.
方益萍(译).
城市意象,2001
|
CSCD被引
57
次
|
|
|
|
9.
李建平.
北京文脉,2017
|
CSCD被引
1
次
|
|
|
|
10.
李蕾蕾. 从"语言转向"谈"超越".
地理学评论:第一辑,2009
|
CSCD被引
1
次
|
|
|
|
11.
李溪. 段义孚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哲学视野.
人文地理,2014,29(4):8-12
|
CSCD被引
1
次
|
|
|
|
12.
姜志辉(译).
知觉现象学,2001:140
|
CSCD被引
1
次
|
|
|
|
13.
张廷佺(译).
日诞之地,2013
|
CSCD被引
1
次
|
|
|
|
14.
王爱平. 关于地区性地标景观感知和认同的研究.
人文地理,2006,21(6):124-128
|
CSCD被引
5
次
|
|
|
|
15.
王岗.
行舟集,2015:375-376
|
CSCD被引
1
次
|
|
|
|
16.
《我与中轴线》编委会.
我与中轴线,2012
|
CSCD被引
1
次
|
|
|
|
17.
叶超. 作为中国人文地理学鉴镜的段义孚思想.
人文地理,2014,29(4):3-7
|
CSCD被引
4
次
|
|
|
|
18.
尹铎. 城市新区作为“家”的表征与实践--以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为例.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517-1528
|
CSCD被引
11
次
|
|
|
|
19.
胡仲持(译).
愤怒的葡萄,1982
|
CSCD被引
1
次
|
|
|
|
20.
郑佳. 《日诞之地》中的地理景观:人文主义地理学视角.
外国文学评论,2016(3):155-168
|
CSCD被引
1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