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关于我们

返回检索结果

轨道交通站域的城市物质空间更新轨迹与组织模式——以北京为例
The Spatial Succession and Organization Model of the Urban Material Space Within the Rail Transit Station: A Case in Beijing

查看参考文献23篇

邓羽  
文摘 以居住为导向的北部回龙观区域和产业导向的南部亦庄为区域,以时间剖面遥感影像图为基础,综合运用土地利用数据、实地调查与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判别、回顾并解译物质空间的基本变化过程,凝练物质空间的演替规律与组织模式,以期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综合开发方案提供支撑。研究发现:①居住导向的物质空间组织模式,以站域内居住空间持续扩大、居民数量不断增多为特征,伴随着城乡景观和生活方式的角逐。同时,却往往忽视了产业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配套建设,加之高密度的人口集聚,大大降低了居住舒适度。②产业导向的物质空间组织模式以站域内产业空间持续扩大、企业数量不断增多、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特征。但居住空间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建设的时滞性显著,造成了人气不足、土地利用效益低下。③建立和完善轨道交通站域的物质空间组织模式知识库,将为交通导向下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综合开发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语种文摘 Based on the integrated use of the land use data, remote sensing image, field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the physical space change process and organization model of the northern Huilongguan area and the southern Yizhuang area in order to formulate a scientific urban development plan. 1) Living function oriented physical space is characterized by living space expanding and the number of residents increasing, along with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landscape as well as life-style. At the same time, industrial space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are always ignored to construct, coupled with a high density of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which greatly leads to reduce the living comfort. 2) Industry function oriented physical spac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dustrial space expanding, number of enterprises increasing and infrastructure improving. However, there is a temporal hysteresi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which causes the lack of popularity and poor benefit of the land use. 3)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organization model of the physical space so as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raff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urba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lan.
来源 地理科学 ,2017,37(6):817-824 【核心库】
DOI 10.13249/j.cnki.sgs.2017.06.002
关键词 北京 ; 轨道交通 ; 物质空间 ; 组织模式 ; 区域差异
地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语种 中文
文献类型 研究性论文
ISSN 1000-0690
学科 自然地理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中国科协高端科技创新智库青年项目
文献收藏号 CSCD:6015776

参考文献 共 23 共2页

1.  柴彦威. 中国城市的时空间结构,2002 CSCD被引 42    
2.  马学广. 城市空间重构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冲突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人文地理,2010,25(3):71-77 CSCD被引 1    
3.  邓羽. 北京市土地出让价格的空间格局与竞租规律探讨.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2):218-226 CSCD被引 13    
4.  罗彦. 中国城市的商业郊区化及研究迟缓发展探讨. 人文地理,2004,19(6):40-45 CSCD被引 2    
5.  周春山. 广州市建成区住房空间结构及其成因. 地理研究,2005,24(1):78-90 CSCD被引 4    
6.  冯健. 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特征、模式与机制. 地理科学进展,2007,26(4):93-106 CSCD被引 27    
7.  张晓平. 北京市制造业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地理学报,2012,67(10):1308-1316 CSCD被引 34    
8.  杨浩. 城市开发区空间转型背景下的更新规划探索. 规划师,2013,29(1):29-34 CSCD被引 5    
9.  周一星. 北京的郊区化及引发的思考. 地理科学,1996,16(3):198-206 CSCD被引 55    
10.  李志刚. 中国城市新移民的“乡缘社区”:特征、机制与空间性--以广州“湖北村”为例. 地理研究,2011,30(10):1910-1920 CSCD被引 24    
11.  周素红. 广州市保障性住房社区居民的居住-就业选择与空间匹配性. 地理研究,2010,29(10):1735-1743 CSCD被引 34    
12.  张京祥.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中村物质空间与社会变迁--南京市江东村的实证研究. 人文地理,2014,12(2):1-6 CSCD被引 29    
13.  Huu P H. Status, quality and the other trade-off: Towards a new theory of urban residential location. Urban Studies,2000,37(1):7-35 CSCD被引 3    
14.  沈体雁. 北京地区交通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2009(6):29-32 CSCD被引 3    
15.  邓羽. 北京市城区扩展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 地理研究,2015,34(12):2247-2256 CSCD被引 24    
16.  Knight R L. Land use impacts of rapid transit systems: implications of recent experience,1977 CSCD被引 1    
17.  Nelson A C. The influence of MARTA on population and employment location. Presented at the 76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1997 CSCD被引 1    
18.  刘保奎. 城市轨道交通对站点周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 城市发展研究,2009,16(4):149-155 CSCD被引 14    
19.  周素红. 城市居住-就业空间特征及组织模式——以广州市为例. 地理科学,2005,25(6):664-670 CSCD被引 33    
20.  邓羽. 综合交通可达性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化研究,2016 CSCD被引 1    
引证文献 3

1 魏中宇 西安地铁二号线建设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生态学杂志,2018,37(8):2474-2482
CSCD被引 0 次

2 隋洪鑫 轨道交通站域的城市空间演替轨迹与更新模式判定--多例比对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启示 遥感技术与应用,2020,35(2):302-314
CSCD被引 2

显示所有3篇文献

论文科学数据集
PlumX Metrics
相关文献

 作者相关
 关键词相关
 参考文献相关

版权所有 ©2008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82627496 E-mail:cscd@mail.las.ac.cn 京ICP备05002861号-4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