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
An Outline of Karst Geomorphology Zoning in the Karst Areas of Southern China
查看参考文献20篇
文摘
|
对热带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和任美锷先生提出的喀斯特地貌演化理论展开讨论,并遵循地貌类型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貌形态和成因的相似性,提出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分区纲要。根据喀斯特地貌的气候类型,南方喀斯特地区分为: 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和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组合,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 黔中高原浅碟型峰丛洼地,黔- 桂斜坡带漏斗型峰丛洼地和广西峰林平原等3个亚区。根据区域地貌形态,非热带喀斯特地貌类型区再分为: 川西、滇西北中高山,滇东高原盆谷,北盘江高原峡谷,黔渝川鄂湘接壤的中低山槽谷,湘中、湘南、鄂东中低山丘陵区等5个亚区。 |
其他语种文摘
|
Dynamic mechanism for formation of trdopical karst geomorphology and karst geomorphology evolution, proposed by Prof. Ren mei’e,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zonality and anonality laws of geomorphology types and according to similarities of the karst geomorphology and its formation causes,an outline of karst geomorphology zoning in the karst areas of Southern China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climate types of the karst geomorphology, the areas are divided into tropical karst geomorphology zone and non-tropical karst geomorphology zone. According to karst morphology group,the tropical karst geomorphology zone is divided into the Peak - Cluster Depression subzone of shallow dish type in the middle Guizhou Plateau; the Peak - Cluster Depression subzone of funnel type in the transition slope between Guizhou Plateau and Gaunxi Hilly plain. According to regional geomorphology, the non-tropical karst geomorphology zone is divided into the medium-high mountain subzone in Western Sichuan and North-western Yunnan; the basin-valley subzone in Eastern Yunnan Plateau; the canyon subzone of Beipan River; the trough valley subzone of the medium-low mountains in the conjunction region between Guizhou, Chongqing,Sichuan,Hubei and Hunan; and the non-trough valley subzone of the medium-low mountains and hills in Middle and Southern Hunan and Eastern Hubei. |
来源
|
山地学报
,2015,33(6):641-648 【核心库】
|
DOI
|
10.16089/j.cnki.1008-2786.000079
|
关键词
|
中国南方
;
喀斯特
;
地貌分区
;
纲要
|
地址
|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贵州, 贵阳, 550002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四川, 成都, 610041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1008-2786 |
学科
|
自然地理学 |
基金
|
贵州省贵阳市科技局项目
;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
;
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
;
贵州省项目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国家973计划
|
文献收藏号
|
CSCD:5642077
|
参考文献 共
20
共1页
|
1.
曾昭璇. 华南喀斯特峰林区地形类型初步划分.
地理学报,1960,2(1):45-51
|
CSCD被引
1
次
|
|
|
|
2.
曾昭璇. 论我国南部喀斯特地形的特征.
中国岩溶,1982,1:27-32
|
CSCD被引
10
次
|
|
|
|
3.
任美锷.
岩溶学概论,1983
|
CSCD被引
89
次
|
|
|
|
4.
朱学稳. 我国峰林喀斯特的若干问题讨论.
中国岩溶,2009,28(2):155-168
|
CSCD被引
13
次
|
|
|
|
5.
袁道先.
中国岩溶学,1993
|
CSCD被引
108
次
|
|
|
|
6.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岩溶研究组.
中国岩溶研究,1987
|
CSCD被引
8
次
|
|
|
|
7.
刘明光.
中国自然地理图集,1984
|
CSCD被引
2
次
|
|
|
|
8.
覃厚仁.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岩溶地貌分类方案.
中国岩溶,1984,2:67-73
|
CSCD被引
2
次
|
|
|
|
9.
李宗发. 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区.
贵州地质,2011,28(3):177-181
|
CSCD被引
33
次
|
|
|
|
10.
曹建华. 受地质条件制约的中国西南岩溶生态系统.
地球与环境,2004,32(1):1-8
|
CSCD被引
93
次
|
|
|
|
11.
王世杰. 南方喀斯特石漠化分区的名称商榷与环境特点.
山地学报,2013,31(1):18-24
|
CSCD被引
17
次
|
|
|
|
12.
张信宝. 锥峰和塔峰溶丘地貌的表层喀斯特带径流溶蚀形成机制.
山地学报,2011,29(5):529-533
|
CSCD被引
10
次
|
|
|
|
13.
卢耀如. 初论喀斯特的作用过程及其类型.
第一届全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术会议论文选编,第二辑(喀斯特问题专辑),1966:1-28
|
CSCD被引
1
次
|
|
|
|
14.
Williams P W. Geomorphic inherit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owerkarst.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1987,12:453-465
|
CSCD被引
9
次
|
|
|
|
15.
任美锷.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1992
|
CSCD被引
3
次
|
|
|
|
16.
杨明德. 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的结构及演化规律.
喀斯特地貌与洞穴,1985
|
CSCD被引
7
次
|
|
|
|
17.
Yu Liu. New evidence for the incision history of the Liuchong River,Southwest China,from cosmogenic 26Al /10Be burial ages in cave sediment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2013,73:274-283
|
CSCD被引
9
次
|
|
|
|
18.
王世杰. 贵州碳酸盐岩红色风化壳次生石英的裂变径迹测年研究.
地球化学,2005,34(1):33-40
|
CSCD被引
12
次
|
|
|
|
19.
孙世洲.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植物生态学报,1998,22(6):523-537
|
CSCD被引
15
次
|
|
|
|
20.
王绍武.
现代气候学概论,2005
|
CSCD被引
5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