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trend of urbanization pattern on two sides of Hu Huanyong population line: A tentative response to Premier Li Keqiang
查看参考文献36篇
文摘
|
2014年11月底,李克强总理在国家博物馆参观人居科学研究展时,向社会和科学界提出了关于“胡焕庸线”的问题,很多媒体称之为“总理之问”,“胡焕庸线”也因此成为时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个热词,就此开展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见解。针对这样的认识困境,本文首先梳理了胡焕庸线的由来,是由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提出,提出的背景是当时对国内人口是否过剩的大讨论。基于“一普”、“五普”和“六普”等人口数据和ArcGIS平台,分析了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的人口规模、比重和密度变化,数据显示人口城镇化和人口迁移并没有改变胡焕庸线确定的人口分布格局。据此提出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东密西疏格局在较长时期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城市群主要位于胡焕庸线东南半壁的格局在较长时期也不会发生变化,胡焕庸线不可破的原因是由气候等综合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同时,本文认为总理关心的核心问题是“有解”的,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和合理的空间组织,西部地区完全可以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和更好质量的城镇化,中部亦然。 |
其他语种文摘
|
In November, 2014, Premier Li Keqiang raised a problem about Hu Huanyong population line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Hu line"), when visiting the exhibition of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which was called "Premier's Question" by the press. Hence, Hu line has become a highlight currently, and aroused great controversy and different views. Aiming at such dilemma of cognition, this paper gives a general review of the origins of Hu line, which was put forward by the famous population geographer Hu Huanyong in 1935,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 debate on the surplus of domestic population. Based on population census data and GIS platform,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 of population scale, proportion and density in both southeast and northwest sides of Hu lin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migration do not change the pattern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determined by Hu line. On such basis, the pattern that the population density of southeast part is large, while that of northwest part is relatively small will not radically change over a longer period, and the pattern that urban agglomeration is mainly located in southeast part as well. The long-term existence of Hu line depends on 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like climate. At the meantim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core issue of the Premier's concern is solvable, by positive policy guidance and reasonable spatial organization. It is definitely promising for western China to realize a higher level of modernization and a better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and central region as well. |
来源
|
地理学报
,2016,71(2):179-193 【核心库】
|
DOI
|
10.11821/dlxb201602001
|
关键词
|
胡焕庸线
;
总理之问
;
人口分布
;
城镇化
;
格局
;
趋势
|
地址
|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北京, 100190
3.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0375-5444 |
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秉维优秀人才基金项目
|
文献收藏号
|
CSCD:5634561
|
参考文献 共
36
共2页
|
1.
杨芳.
李克强之问:"胡焕庸线"怎么破?,2014
|
CSCD被引
2
次
|
|
|
|
2.
李培林. 新型城镇化与突破"胡焕庸线".
人民日报,2015
|
CSCD被引
3
次
|
|
|
|
3.
匡贤明. 以"一带一路"突破"胡焕庸线".
深圳特区报,2014
|
CSCD被引
2
次
|
|
|
|
4.
贾绍凤.
李总理, 胡焕庸线是破不了的!
|
CSCD被引
1
次
|
|
|
|
5.
王铮. 突破"胡焕庸线"的两个关键.
文汇报,2014
|
CSCD被引
2
次
|
|
|
|
6.
胡焕庸. 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
地理学报,1935,2(1):33-74
|
CSCD被引
120
次
|
|
|
|
7.
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特辑.
中国国家地理,2009:10
|
CSCD被引
1
次
|
|
|
|
8.
陆大道. 中国地理学的发展与全球变化研究.
地理学报,2011,66(2):147-156
|
CSCD被引
41
次
|
|
|
|
9.
吴传钧. 胡焕庸大师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
人文地理,2001,16(5):1-4
|
CSCD被引
7
次
|
|
|
|
10.
刘燕华. 中国适宜人口分布研究: 从人口的相对分布看各省区可持续性.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1):34-37
|
CSCD被引
17
次
|
|
|
|
11.
丁金宏.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
地理学报,2005,60(1):106-114
|
CSCD被引
50
次
|
|
|
|
12.
封志明. 基于分县尺度的中国人口分布适宜度研究.
地理学报,2014,69(6):723-737
|
CSCD被引
39
次
|
|
|
|
13.
葛美玲. 基于GIS的中国2000年人口分布格局研究: 兼于胡焕庸1953年之研究对比.
人口研究,2008,32(1):51-57
|
CSCD被引
36
次
|
|
|
|
14.
吴静. 2000年来中国人口地理演变的Agent模拟分析.
地理学报,2008,63(2):185-194
|
CSCD被引
21
次
|
|
|
|
15.
王桂新.
中国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1997:200-201
|
CSCD被引
1
次
|
|
|
|
16.
王静爱. 中国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72-80
|
CSCD被引
5
次
|
|
|
|
17.
沈建法. 1982年以来中国省级区域城市化水平趋势.
地理学报,2005,60(4):607-614
|
CSCD被引
20
次
|
|
|
|
18.
刘劲松. 中国人口地理研究进展.
地理学报,2014,69(8):1177-1189
|
CSCD被引
13
次
|
|
|
|
19.
朱宇. 城镇化的新形式与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政策.
人文地理,2006,88(2):115-118,128
|
CSCD被引
4
次
|
|
|
|
20.
贾康. 胡焕庸线: 我国"半壁压强型"环境压力与针对性供给管理战略.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19(1):64-75
|
CSCD被引
3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