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地壳速度结构与古地幔柱活动遗迹: 来自丽江-清镇宽角地震资料的约束
查看参考文献82篇
文摘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中国境内唯一被国际学术界认可的大火成岩省, 普遍认为其形成与古地幔柱有关. 以往对峨眉山古老地幔柱事件的识别, 主要依靠地质地球化学等资料, 缺少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约束和支持. 为此, 我们利用”丽江-攀枝花-清镇”剖面的人工源宽角地震数据重建该地区地壳速度结构, 以便更好地理解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深部结构与属性特征. 前人根据茅口灰岩的剥蚀程度, 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从分布空间上划分为内、中、外三个带. 跨越内、中、外带剖面地震探测结果显示: (1)沿剖面结晶基底的平均深度在2 km左右. (2)中地壳平均速度结构为6.2~6.6 km/s; 内带局部呈现大约幅值为0.1~0.2 km/s的高速异常; 下地壳速度结构, 在内带为6.9~7.2 km/s; 中带和外带偏低, 为6.7~7.0 km/s; 在内带和中带交界附近, 受小江断裂带的影响, 上、中、下地壳均呈现相对低速异常特征. (3)小江断裂两侧, 尤其东侧地壳平均速度较低, 且固结地壳的平均速度也较低, 初步认为小江断裂至少向地下延伸至40 km以深, 可能切穿整个地壳. (4)沿剖面Moho面深度, 内带范围内深约47~53 km, 中间呈上隆的特征; 中带深约42~50 km, 外带深约38~42 km, 中带至外带, Moho面逐渐变浅. 内带Moho面局部隆起、(固结)地壳呈现高速异常特征, 可能是二叠纪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底侵作用及岩浆上侵的结果, 为古地幔柱的活动遗迹. |
来源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5,45(5):561-576 【核心库】
|
DOI
|
10.1007/s11430-015-5094-6
|
关键词
|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
古地幔柱
;
人工源深地震测深
;
丽江-清镇
;
地壳速度结构
|
地址
|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北京, 100029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3.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 郑州, 450002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640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1674-7240 |
学科
|
地质学 |
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973计划
|
文献收藏号
|
CSCD:5448559
|
参考文献 共
82
共5页
|
1.
白志明. 云南地区上部地壳结构和地震构造环境的层析成像研究.
地震学报,2003,25:117-127
|
CSCD被引
59
次
|
|
|
|
2.
邓阳凡. 深地震测深揭示的华南地区地壳结构及其动力学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2011,54:2560-2574
|
CSCD被引
50
次
|
|
|
|
3.
何斌.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形成机制及空间展布:来自沉积地层学的新证据.
地质学报,2003,77:194-202
|
CSCD被引
142
次
|
|
|
|
4.
何斌. 峨眉山地幔柱上升的沉积响应及其地质意义.
地质论评,2006,52:30-37
|
CSCD被引
79
次
|
|
|
|
5.
何斌. 用沉积记录来估计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前的地壳抬升幅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29:316-320
|
CSCD被引
52
次
|
|
|
|
6.
何宏林. 安宁河断裂带晚第四纪运动特征及模式的讨论.
地震学报,2007,29:537-548
|
CSCD被引
37
次
|
|
|
|
7.
何宏林. 小江断裂带西支断裂南段新活动初探.
地震研究,1993,16:291-298
|
CSCD被引
26
次
|
|
|
|
8.
兰海强. 地震波走时场模拟的快速推进法和快速扫描法比较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1863-1870
|
CSCD被引
15
次
|
|
|
|
9.
兰海强. 贴体网格各向异性对坐标变换法求解起伏地表下地震初至波走时的影响.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3355-3369
|
CSCD被引
15
次
|
|
|
|
10.
李飞. 三维非均匀地质模型中的逐段迭代射线追踪.
地球物理学报,2013,56:3514-3522
|
CSCD被引
25
次
|
|
|
|
11.
刘一峰. 曲线坐标系程函方程的求解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学报,2012,55:2014-2026
|
CSCD被引
14
次
|
|
|
|
12.
乔学军. 川滇地区活动地块现今地壳形变特征.
地球物理学报,2004,47:805-811
|
CSCD被引
78
次
|
|
|
|
13.
滕吉文.
康滇构造带岩石圈物理与动力学,1994
|
CSCD被引
26
次
|
|
|
|
14.
王椿镛. 川滇地区地壳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研究.
地震学报,2002,24:1-16
|
CSCD被引
181
次
|
|
|
|
15.
吴鹏. 滇东地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的沉积响应.
岩石学报,2014,30:1793-1803
|
CSCD被引
8
次
|
|
|
|
16.
夏林圻. 天山石炭纪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
地质通报,2004,23:903-910
|
CSCD被引
155
次
|
|
|
|
17.
向宏发. 丽江-小金河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左旋逆推运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陆内活动地块横向构造的屏蔽作用.
地震地质,2002,24:188-198
|
CSCD被引
64
次
|
|
|
|
18.
熊绍柏. 丽江—攀枝花—者海地带二维地壳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地球物理学报,1993,36:434-444
|
CSCD被引
63
次
|
|
|
|
19.
徐涛. 三维复杂介质的块状建模和试射射线追踪.
地球物理学报,2004,47:1118-1126
|
CSCD被引
58
次
|
|
|
|
20.
徐涛. 丽江一清镇剖面上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与鲁甸M_s6. 5级地震孕震环境的关系.
地球物理学报,2014,57:3069-3079
|
CSCD被引
49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