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北硫磺沟奥陶系含油古溶洞的发现及意义
查看参考文献16篇
文摘
|
溶洞是一个受到多方关注的课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们对古溶洞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塔北硫磺沟下奥陶统一间房组中发育一个典型的古溶洞.该溶洞呈近直立长条状,主体部分宽近4.8m,可见部分高6~10m,可测高20m左右,延伸方向135°~315°.该溶洞已被充填,按成因和性质分为三种:碎屑充填,化学充填和混合充填.其中主要充填了古钙华和砾石,古钙华呈黄褐色或黑色,薄层状.层状古钙华中普遍含油,含油的古钙华新鲜面呈黄褐色或黑色,呈黑色者石油呈饱和状态.在显微镜下观察,石油主要保存在方解石晶体之间的缝隙中.该溶洞是经过三期充填完成的.溶洞的一侧裂缝非常发育,最大宽度可达40余厘米,最大可见延伸长度数十米,向外最远可以延伸40余米.多期多尺度的裂缝交织成网络,均被方解石脉充填.方解石脉均含油.化学充填中含硫磺.硫磺的存在说明了溶洞受到了岩浆热液的影响,也说明了塔北硫磺沟溶洞是一个古溶洞,而不是现代或近现代形成的新溶洞.碳氧同位素揭示硫磺沟溶洞古钙华具有强烈的同位素分馏,重碳重氧强烈亏损,与一般的碳酸盐岩明显不同.该溶洞的形成受北西-南东近直立的走滑剪切断层控制,本质上是一个直立的受溶蚀的断层带. |
来源
|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2,42(11):1660-1680 【核心库】
|
关键词
|
古溶洞
;
古钙华
;
包壳砾石
;
断层
;
石油
;
硫磺
;
硫磺沟
;
塔北
|
地址
|
1.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青岛, 266580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 510640
3.
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油田部, 北京, 100825
4.
中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
5.
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焦作, 454000
6.
中石油东方物探公司研究院, 涿州, 072751
7.
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研究院, 库尔勒, 841000
|
语种
|
中文 |
ISSN
|
1674-7240 |
学科
|
地质学 |
基金
|
国家973计划
;
国家油气重大专项
|
文献收藏号
|
CSCD:4716606
|
参考文献 共
16
共1页
|
1.
Keith M H. Isotopic composition and environmental classification of selected limestone and fossils.
Geochem Cosmochim Acta,1963,28:259-260
|
CSCD被引
1
次
|
|
|
|
2.
彭苏萍. 塔里木盆地C-O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2,31:353-357
|
CSCD被引
37
次
|
|
|
|
3.
邵龙义. 碳酸盐岩氧、碳同位素与古温度等的关系.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1994,23:39-45
|
CSCD被引
56
次
|
|
|
|
4.
Craig H. Standard for reporting concentrations of deuterium and oxygen-18 in natural water.
Science,1961,133:1702-1703
|
CSCD被引
777
次
|
|
|
|
5.
Epstein S. Revised carbonate-water isotopic temperature scale.
Bull Geol Soc Am,1953,64:1315-1326
|
CSCD被引
96
次
|
|
|
|
6.
O’Neil J R. Oxygen isotope geothermometry.
J Chem Phys Acta,1969,30:5547-5558
|
CSCD被引
1
次
|
|
|
|
7.
Deines P. Stable isotope variations in carbonatites.
Carbonatites: Genesis and Evolution,1989:301-359
|
CSCD被引
13
次
|
|
|
|
8.
王兆荣. 同位素古温度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初探.
地层学杂志,1997,21:289-292
|
CSCD被引
4
次
|
|
|
|
9.
洪阿实. 洞穴石笋古温度研究的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348-352
|
CSCD被引
8
次
|
|
|
|
10.
俞仁连. 构造运动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影响.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6,29:1-5
|
CSCD被引
22
次
|
|
|
|
11.
黄宝春. 华北等中国主要地块早古生代早期古地理位置探讨.
科学通报,2000,45:337-345
|
CSCD被引
27
次
|
|
|
|
12.
赵斌. 一种可能的新碳酸岩类型:壳源成因碳酸岩.
地球化学,2004,33:649-660
|
CSCD被引
17
次
|
|
|
|
13.
Nogueira A C R. Carbon and strontium isotope fluctuations and palaeoceanographic changes in the late Neoproterozic Araras carbonate platform, southern Amazon craton, Brazil.
Chem Geol,2007,237:168-190
|
CSCD被引
4
次
|
|
|
|
14.
Eickhoff K H. Proterozoic canyons of the Flinders Ranges (South Australia): Submarine canyons or drowned river valleys?.
Sediment Geol,1988,58:217-235
|
CSCD被引
1
次
|
|
|
|
15.
Calver C R. Isotope stratigraphy of the Ediacarian (Neoproterozoic III) of the Adelaide Rift Complex, Australia, and the overprint of water column stratification.
Precambrian Res,2000,100:121-150
|
CSCD被引
21
次
|
|
|
|
16.
Giddings J A. Submarine origin for the Neoproterozoic Wonoka canyons, south Australia.
Sediment Geol,2010,223:35-50
|
CSCD被引
2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