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及其模型改进
Indicators and Model on Agricultural Intergrated Potential Productivity
查看参考文献20篇
文摘
|
在系统分析自然生产潜力经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量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根据土、肥、水、种、密、保、管、工8个影响作物产量形成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构建社会经济生产潜力系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并引入社会经济修正函数对现有的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模型进行完善.构建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模型.农业综合生产潜力指标体系及其模型,为定量评估农业资源利用程度提供一种有效手段. |
其他语种文摘
|
By analysis of the class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physic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famous agro-laws on social-economic factors since the 1960s in China, this paper presented rela-tive systematic indicators on the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ccording to the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relateded to plant growth and grain yield, the authors selected sun-light, heat, precipitation and soil as the key indicators to establish a system of physic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eight factors of soil cultivating, fertilization, irrigation, species improving, efficient planting, pest controlling, land management, and instrument improving in China, established a system of social-economic potential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se indica-tors, the authors introduced some amendment parameters of the main socio-economic factors to correct and revise the existing typical agricultural physic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models. The search results on integrated agricultural potential productivity indicator system and model may provide an effective tool to assess quantitatively on the utilization degre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
来源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29(3):273-278 【核心库】
|
关键词
|
农业生产
;
指标体系
;
自然生产潜力
;
修正函数
;
综合模型
|
地址
|
1.
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10
2.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四川, 成都, 610081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1007-6301 |
学科
|
自然地理学 |
基金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文献收藏号
|
CSCD:3847551
|
参考文献 共
20
共1页
|
1.
孟庆香.
陕北农牧交错带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3:2-4
|
CSCD被引
1
次
|
|
|
|
2.
竺可祯.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的关系.
地理学报,1964,30(1):111
|
CSCD被引
1
次
|
|
|
|
3.
黄秉维. 华北平原农业和水利问题及农业生产潜力.
地理集刊,1985,17:1-14
|
CSCD被引
4
次
|
|
|
|
4.
龙斯玉. 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区别的研究.
地理科学,1985,5(3):218-226
|
CSCD被引
15
次
|
|
|
|
5.
陈明荣. 中国气候生产潜力区划的探讨.
自然资源,1984(3):72-79
|
CSCD被引
13
次
|
|
|
|
6.
李继由. 我国不同地区的作物光合潜力的计算.
农业气象,1980,1(4):10-13
|
CSCD被引
6
次
|
|
|
|
7.
梁荣欣. 水稻的气候土壤生产潜力估算.
自然资源,1984(2):68-73
|
CSCD被引
6
次
|
|
|
|
8.
崔文华. 内蒙古东部区主要作物降水利用率与生产潜力研究.
土壤通报,2004,35(5):592-595
|
CSCD被引
4
次
|
|
|
|
9.
邵晓梅. 鲁西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
中国农业气象,2004,25(4):5-10
|
CSCD被引
12
次
|
|
|
|
10.
刘卫东. 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
资源开发与保护,1993,9(4):285-288
|
CSCD被引
6
次
|
|
|
|
11.
郭秀锐. 中国土地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综述.
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705-711
|
CSCD被引
44
次
|
|
|
|
12.
刘金铜. 河北沧州黑龙港地区粮食作物生产潜力估算.
自然资源学报,1991,6(4):318-325
|
CSCD被引
8
次
|
|
|
|
13.
沈思渊. 淮北涡河流域农业自然生产潜力模型与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1991,6(1):22-23
|
CSCD被引
12
次
|
|
|
|
14.
周锁铨. 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方法的研究?以陕西宝鸡地区为例.
自然资源,1992(6):56-62
|
CSCD被引
9
次
|
|
|
|
15.
何长高. 紫色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2001,15(4):110-114
|
CSCD被引
10
次
|
|
|
|
16.
戴全厚. 东北低山丘陵区土地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析——以吉林省西南部黑牛河流域为例.
水土保持通报,2003,23(1):27-31
|
CSCD被引
9
次
|
|
|
|
17.
高文彬. 遥感数据驱动的耕地生产潜力模型与应用.
地理科学进展,2009,28(4):597-602
|
CSCD被引
9
次
|
|
|
|
18.
李方敏. 宜昌市耕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23(3):342-346
|
CSCD被引
4
次
|
|
|
|
19.
崔方. 新疆和田开发区土地生产潜力评价与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3):125-128
|
CSCD被引
2
次
|
|
|
|
20.
刘瑞祥.
农业八字宪法浅说,1980
|
CSCD被引
1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