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 关于我们

返回检索结果

基于经济联系强度的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结构研究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y

查看参考文献22篇

乔旭宁 1   杨德刚 1   毛汉英 2   张小雷 1   吴得文 1   张豫芳 1  
文摘 从经济联系强度的角度出发,运用分形理论对乌鲁木齐都市圈的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计算了都市圈内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对比分形的自相似特征,分析了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情况,指出都市圈存在中心城市辐射力不足、对其他城市发展带动力弱等问题。结合产业的相似度,探讨了提高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乌鲁木齐、米泉市、昌吉市作为一个经济区统一规划,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是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的近2倍,都市圈空间结构明显优化。在对优化方案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乌鲁木齐都市圈经济联系强度扩散的空间特征:(1)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能力以及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的接受能力,随距离增加呈现出按指数函数衰减;(2)梯度扩散与城市的等级规模有关,城市等级规模小,对经济辐射的接受能力弱,可能出现跃迁现象。在经济扩散过程中,两种特征同时并存,前者占主导地位。
其他语种文摘 Based on fractal theory,spatial structure of Urumqi Metropolitan Area is studied;and the 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ies amongst different cities and counties are calculated.In comparison with self-affin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y are analyzed.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radiation of central city is weak.Combined with degree of industries' similarity,measures of optimization are discussed.It shows that Urumqi,Miquan and Changji are melt into one economic region,and fractal dimension of economic relation intensity is nearly as twice as that of centre in Urumqi.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Metropolitan Area can be further optimized.Based on analysis of optimized plan,two characteristics are found: first of all,economic radiating power and the acceptability of cities around the core region present the law of decaying according to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 with increase of distance.Secondly,gradient diffusion depends on city's rank and scale.Economic diffusion may bypass the cities whose ranks are low and reach the cities that from the core region but with higher ranks are farther.During the course of economic diffusion,two characteristics co-exist,and the former law is more manifest.
来源 地理科学进展 ,2007,26(6):86-95 【核心库】
关键词 经济联系强度 ; 都市圈 ; 分维值 ; 空间结构 ; 乌鲁木齐
地址

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 830011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语种 中文
文献类型 研究性论文
ISSN 1007-6301
学科 自然地理学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
文献收藏号 CSCD:3140731

参考文献 共 22 共2页

1.  赵淑玲. 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中原都市圈的设想及整合对策. 经济地理,2005(1):84-87 CSCD被引 1    
2.  蒲欣冬. 基于分形理论的西部干旱区县域城镇体系研究--以定西县为例. 中国沙漠,2002,22(2):177-183 CSCD被引 10    
3.  陈彦光. 豫北地区城镇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 人文地理,1998,13(1):22-23 CSCD被引 18    
4.  李震. 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 地理科学,2006,26(5):544-550 CSCD被引 22    
5.  凌怡莹.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体系的分形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7-92 CSCD被引 6    
6.  何剑. 长株潭城市群规模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30-33 CSCD被引 3    
7.  刘继生. 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 地理科学,1995,15(2):463-476 CSCD被引 3    
8.  刘继生.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 地理研究,1999,18(1):17l-172 CSCD被引 1    
9.  Mandelbrot B B.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1982:1-20 CSCD被引 67    
10.  Kaye B H. A Random Walk Through Fractal Dimensions.2nd ed,1994 CSCD被引 1    
11.  Lee Y. An allometric analysis of the US urban system:1960-8.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89,21(4):463-476 CSCD被引 49    
12.  张豫芳. 天山北坡绿洲城市空间形态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2006,25(6):138-147 CSCD被引 28    
13.  杜宏茹. 我国干旱区绿洲城市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进展,2005,24(2):69-79 CSCD被引 30    
14.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乌鲁木齐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2004 CSCD被引 2    
15.  张雪花. 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分形特征及其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应用.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3):1-5 CSCD被引 3    
16.  Carroll G R. National City-size Distribution. 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1982,6(1):1-43 CSCD被引 16    
17.  孟向京. 中国大城市发展与区域依赖关系的统计分析. 中国人口科学,2000:5 CSCD被引 1    
18.  陈彦光.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 地理研究,2002,21(6):742-752 CSCD被引 63    
19.  张志斌. 绿洲型城镇体系的空间组织格局──以甘肃省酒泉地区为例. 干旱区地理,1999,22(4):42-47 CSCD被引 4    
20.  陈彦光. 描述城市系统结构特征的几个实用参数.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7(1):64-67 CSCD被引 1    
引证文献 19

1 白钰 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中温室气体环境责任的区域分配法 中国环境科学,2009,29(5):555-560
CSCD被引 6

2 陈晓 基于区际联系的"泛长三角"范围判定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3):370-376
CSCD被引 6

显示所有19篇文献

论文科学数据集
PlumX Metrics
相关文献

 作者相关
 关键词相关
 参考文献相关

iAuthor 链接
杨德刚 0000-0002-2774-921X
版权所有 ©2008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190 联系电话:(010)82627496 E-mail:cscd@mail.las.ac.cn 京ICP备05002861号-4 |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3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