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响应初步研究
Studies on Material Metabolism Response of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查看参考文献39篇
文摘
|
文章在描述相关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认为在物质资源不断减少的情形下,物质代谢效率提高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布局等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于物质代谢变化的影响机理。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物质代谢驱动力模型。结果表明,随着1989年以来江苏省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提高,物质代谢通量快速增长。土地利用强度越高,物质代谢通量值越大,土地利用强度提高10%,则物质代谢通量将提高5.62%,因此,资源利用量与污染物排放量越多,带来的环境冲击也就越大;但土地利用强度越高,物质代谢效率值就越小,土地利用强度每提高10%,物质代谢效率就提高5.03%,因而单位CDP的资源利用量与污染物排放量也就越少。虽然物质代谢效率在提高,但是物质资源日益稀缺,物质代谢效率需进一步提升。最后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物质代谢效应响应的研究方向。 |
其他语种文摘
|
Based on descriptions of correlative studies,this paper firstly reveals the overall flows of food,energy,water,material and wastes into and out of the Greater Jiangsu Area quantitatively. At present,as the material resources are rapidly reducing,the increase in material metabolism efficienc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Then it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 process(such as the change of land use manner,land use intensity and allocation of land use) on material metabolism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 case.A driving force model has been established.It turns out that with constant increase in land use intensity the material metabolism flux has also increased rapidly since 1989.The higher the land use intensity is,the greater the flux value of material metabolism. Hence,the more the resources consumed and the pollutant discharged,the greater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will be exerted.In other words,the smaller efficiency value of material metabolism is related to the less unit GDP resources consumed and pollutant discharged.When land use intension rises by 10%,the material metabolism flux will rise by 5.62%.Every 10% rise in land use intensity can lead to a ascend of 5.03% of the material metabolism efficiency.Though the efficiency of material metabolism has been improved,the scarcity of material resources became more and more serious.So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aterial metabolism.Finally,the direction of the study is put forward about the material metabolism response to regional land use change. |
来源
|
自然资源学报
,2006,21(1):1-8 【核心库】
|
关键词
|
物质代谢
;
土地利用变化
;
机理
;
驱动力模型
|
地址
|
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 南京, 210093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1000-3037 |
学科
|
社会科学总论;行业污染、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
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
;
江苏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
|
文献收藏号
|
CSCD:2238016
|
参考文献 共
39
共2页
|
1.
Peter Hech. 物系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
福建环境,2003,20(3):30-34
|
CSCD被引
3
次
|
|
|
|
2.
庄大方.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研究,2002,21(6):667-674
|
CSCD被引
41
次
|
|
|
|
3.
刘纪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3(1):35-38
|
CSCD被引
6
次
|
|
|
|
4.
黎夏. 珠江三角洲发展走廊1988~1997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2004,19(3):307-315
|
CSCD被引
40
次
|
|
|
|
5.
周青. 快速城镇化农村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以江苏省原锡山市为例.
资源科学,2004,26(1):22-30
|
CSCD被引
36
次
|
|
|
|
6.
史培军.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生态学报,2001,21(7):1041-1049
|
CSCD被引
133
次
|
|
|
|
7.
秦丽杰.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
地理科学,2002,22(4):508-512
|
CSCD被引
59
次
|
|
|
|
8.
刘湘南.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下的区域生态环境退化机制分析.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4(1):87-92
|
CSCD被引
14
次
|
|
|
|
9.
李晓文.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地理学报,2003,58(5):659-667
|
CSCD被引
84
次
|
|
|
|
10.
高中贵. 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44-51
|
CSCD被引
23
次
|
|
|
|
11.
戴尔阜.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2):231-238
|
CSCD被引
23
次
|
|
|
|
12.
龙花楼.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分析--以长江沿线样带为例.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44-149
|
CSCD被引
85
次
|
|
|
|
13.
龙花楼. 长江沿线样带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地理学报,2001,56(4):417-425
|
CSCD被引
82
次
|
|
|
|
14.
史培军. 深圳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环境安全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293-299
|
CSCD被引
103
次
|
|
|
|
15.
史培军. 加强我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安全影响的研究-从荷兰“全球变化开放科学会议”看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地球科学进展,2002,17(2):161-168
|
CSCD被引
91
次
|
|
|
|
16.
封志明. 中国县域土地利用结构类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3,18(5):552-561
|
CSCD被引
25
次
|
|
|
|
17.
Friedrich Schmidt-bleek. Friedrich Schmidt-bleek.
人类需要多大的世界:MIPS--生态经济的有效尺度,2003:21
|
CSCD被引
1
次
|
|
|
|
18.
陈效逑. 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4):538-547
|
CSCD被引
64
次
|
|
|
|
19.
Wolman A. The metabolism of cities[J].
Scientific American,1965,213(3):179-190
|
CSCD被引
83
次
|
|
|
|
20.
White R R.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Urban Design[M].
Urba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Urban Design,1994:254
|
CSCD被引
2
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