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50年代以来湿地退缩过程及驱动力分析
Analysis on the Shrinking Process of Wetland in Naoli River Basin of Sanjiang Plain since the 1950s and Its Driving Forces
查看参考文献16篇
文摘
|
以小尺度的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自1954年以来湿地的空间和时间退缩过程及其驱动力,重建了自1954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湿地面积由1954年的1 149 878hm2下降到2000年的277 691.25hm2,由占总面积的45.85%下降到11.07%,仅仅是原来面积的1/4不到;而耕地面积由206 003.5hm2增加到1 440 260.25hm2,由占总面积的8.21%增加到57.43%.同时指出,人类农垦活动是挠力河流域湿地面积退缩的主要驱动因子. |
其他语种文摘
|
Wetland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and it is the most suitable and important survivinge-nvironment to human beings.Because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influence,wetland is shrink-ing extensively.Its function is declining.All these have threaten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Taken Naoli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the wetland shrinkage in space and tim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are analyzed from 1954 to 2OOO.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 of wetland reduces from 1 149 878 hm~2 in 1954 to 277 691.25hm~2 in 2OO0.The percentage of area reduces from 45.85% to 1.1.07% .The area of wetland is only 1/4 of the original.On the other hand,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creases from 206 003.5hm~2 to 1 440 260.25hm2.The percentage of area increases from 8.21% to 57.43%.And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wetland shrinkage in Naoli River Basin is the human activities reclamation. |
来源
|
自然资源学报
,2004,19(6):725-731 【核心库】
|
关键词
|
湿地
;
退缩
;
景观空间格局
;
耕地
;
驱动力
|
地址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12
|
语种
|
中文 |
文献类型
|
研究性论文 |
ISSN
|
1000-3037 |
学科
|
自然地理学 |
基金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文献收藏号
|
CSCD:1646037
|
参考文献 共
16
共1页
|
1.
赵魁义. 中国沼泽志[M].
中国沼泽志,1999:202-223
|
CSCD被引
4
次
|
|
|
|
2.
孟宪民. 松嫩流域特大洪灾的醒示:湿地功能的再认识.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14-21
|
CSCD被引
31
次
|
|
|
|
3.
李秀彬.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
|
CSCD被引
932
次
|
|
|
|
4.
刘兴土. 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M].
三江平原自然环境变化与生态保育,2002:150-171
|
CSCD被引
7
次
|
|
|
|
5.
刘红玉. 20世纪80年代以来挠力河流域湿地景观变化过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698-705
|
CSCD被引
57
次
|
|
|
|
6.
崔保山. 三江平原挠力河流域湿地生态特征变化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07-114
|
CSCD被引
38
次
|
|
|
|
7.
易富科. 三江平原沼泽类型及其开发利用[A].
中国沼泽研究,1988:91-92
|
CSCD被引
5
次
|
|
|
|
8.
骆剑承. 遥感地学智能图解模型支持下的土地覆盖/土地利用分类.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2):179-183
|
CSCD被引
26
次
|
|
|
|
9.
汪爱华. RS和GIS支持下的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地理科学,2002,22(5):636-640
|
CSCD被引
95
次
|
|
|
|
10.
傅伯杰.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2001:202-208
|
CSCD被引
39
次
|
|
|
|
11.
Almo Farina.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M].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 Landscape Ecology,1998:153-214
|
CSCD被引
3
次
|
|
|
|
12.
王宪礼. 辽河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破碎化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1996,7(3):299-304
|
CSCD被引
114
次
|
|
|
|
13.
周华峰. 人类活动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景观格局影响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2):117-122
|
CSCD被引
4
次
|
|
|
|
14.
张秋菊. 关于景观格局演变研究的几个问题.
地理科学,2003,23(6):264-270
|
CSCD被引
151
次
|
|
|
|
15.
马克明. 景观多样性测度:格局多样性的亲和度分析.
生态学报,1998,18(1):76-81
|
CSCD被引
44
次
|
|
|
|
16.
王思远. 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
地理学报,2001,56(6):631-639
|
CSCD被引
199
次
|
|
|
|
|